一天的幼兒園生活結束了,走在從園所把孩子接回家的路上,一切看似平常,其實,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每一句話,都體現(xiàn)著家庭教育的水準與用心。
家長來幼兒園接孩子回家時,往往是孩子精神最亢奮、思維最活躍的時刻,所以這時的詢問,是“親子交流” 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對孩子一天幼兒園生活的提煉升華,家長應該提高自己的提問水平,多關心孩子是否快樂,多用啟發(fā)式提問給孩子傳輸“心靈雞湯”。
別把孩子引導成受害者
孩子有沒有受到“欺負”,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如果家長總是忍不住的問:“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嗎?”“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孩子就會奮力回顧這一天誰欺負過他,自己什么時候是不愉快的,就等于喚醒孩子去注意不好的事情。
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孩子每天都會像完成作業(yè)一樣向家長敘述這一天里的不愉快經歷。它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孩子每天到班里去注意和尋找那些可能會“欺負”自己的人,孩子恐懼和害怕的目光,就會激起別的孩子產生要打他的想法,形成了所謂的吸引力法則。
一旦造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孩子真的就會成為一名“受害者”,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不僅不愿意再去幼兒園,甚至可能出現(xiàn)社交恐懼、行為退縮等后果,對孩子的一生都將產生深遠的負面后果。
孩子“打架”沒那么可怕
兒童之所以被成為兒童,是因為他們不成熟,不成熟會帶來很多我們成人不可理解的行為。我們可能將這些行為看成問題,如兒童的交往,當一方語言成熟度不夠表達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決自己跟別人的沖突時,他們就會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打或者推。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孩子真的“打架”了,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認知他人、認識自己行為后果的機會!這是孩子發(fā)展中的自然現(xiàn)象。當這種自然現(xiàn)象發(fā)生的時候,家長的態(tài)度很關鍵!
作為教育者,一定要注意喚醒孩子去發(fā)現(xiàn)對成長有正面意義的事情,避免孩子去注意對成長沒有價值的事情。
接孩子時的問題對比
第一組:
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了?
你今天學什么了?
有人欺負你嗎?
今天老師布置作業(yè)了嗎?
第二組:
你今天快樂嗎?
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嗎?
你有什么作品嗎?
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
不同的問話體現(xiàn)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導著孩子一生的價值取向。
當我們比較關注孩子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時,孩子也會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過程、物質環(huán)境,學習成果等,這無可厚非,但是可能會讓孩子忽視了自己內心情緒情感的變化、興趣的建立等。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緒情感、興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與伙伴交往上。更容易讓孩子有傾談的欲望,有表達的意愿,會讓孩子對自己的作為有所感觸,并且會對明天的幼兒園生活產生向往和期待。
家長試試這些問題
“你今天最快樂的事是什么?”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戲?”
“你聽見、看見了哪些有趣的事?”
“今天你又學習了什么新本領?”
“你的好朋友是誰?”
· 在孩子離園思維最活躍、最興奮的階段,家長可以好好利用這段時間,給孩子的表達、情感抒發(fā)創(chuàng)造良好的機會。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