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占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摘 要] 專業(yè)的教師會用專業(yè)的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來判斷和處理幼兒的日常事件,更多地從其行為對幼兒的發(fā)展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細心而謹慎地選擇與幼兒互動的策略,引導幼兒積極主動而富有成效的學習和發(fā)展。專業(yè)的教師能將自己作為研究者,通過具有科學研究基本過程與特點的案例研究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關鍵詞] 專業(yè)教師; 主動學習;
案例研究幼兒園教育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歷程。走進幼兒園,走進活動室,我們發(fā)現孩子們活躍了、自由了、自主了,以往的直接教學和說教大大減少,我們感到欣慰,感到自豪。但仔細觀察幼兒的活動,思考幼兒所獲得的發(fā)展,我們又感到有所缺失,流于形式和表面,也可以說是教育質量不高。
老師們缺少了什么呢?缺少了對兒童主動學習的深入理解和真正的支持。當老師們想去深度理解和支持幼兒時又感到缺少了什么呢?缺少了真正的專業(yè)化行為。因此,要提高教育質量,教師必須重塑專業(yè)自我,做一個專業(yè)化的幼兒教師。一、專業(yè)教師的突出特點:專業(yè)化的行為
重塑專業(yè)自我,做一個專業(yè)化的幼兒教師,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從微觀上看,教師專業(yè)化的實質內涵是指教學品質和教師的主要行為表現。那么,什么樣的做法體現一個教師的專業(yè)化?什么樣的做法是非專業(yè)化的行為?而什么樣的做法又是違背專業(yè)規(guī)則的做法呢?
讓我們來看一個案例:一個四歲孩子的幼兒班,有20多個孩子,可只有兩輛三輪腳踏車,所以腳踏車的投放和使用就成了問題,孩子們常常為此爭吵。有一天,一個名叫寶寶的小男孩跑到老師面前抗議說:小利不讓我騎三輪腳踏車。麗蓮·凱茲列舉的這個情境和筆者幾年前在某個幼兒園看到的情境完全相同,相信老師們也有過不止一次類似的經歷,這是一個經常發(fā)生的平常事件。這個時候老師該怎樣反應呢?麗蓮·凱茲的分析使我們可以從不同教師的反應看到不同的專業(yè)化程度。
首先來看一看哪些做法違背了教師的專業(yè)規(guī)則。根據麗蓮·凱茲的觀點,違背專業(yè)規(guī)則的典型的做法是:老師為了一時的便利而隨意采取的行為,或者任由自己的情緒來操作自己的行為。例如:袖手旁觀———“你們自己吵去吧,自己解決爭論吧”。另外,有的教師認為總會有其他的孩子來教訓懲治他。這兩種做法都違反了專業(yè)規(guī)范。
其次來看一看非專業(yè)人員的反應。以下列舉的非專業(yè)人員所采取的一些做法不一定錯誤,但專業(yè)化程度很低,對兒童的發(fā)展促進不大:
1. 轉移注意力。你看那邊的東西多好玩,走,咱們上那邊去,不提三輪車這件事情了。
2. 大聲呵止。
3. 將三輪車推開或者鎖起來。
4. 威脅。你如果不給寶寶騎,星期五咱們上動物園你就別去了。
5. 許諾給予某種好處。如果你讓寶寶騎了,一會兒讓你給班里小朋友發(fā)點心。
6. 隔離到旁邊思過。
以上是比較常見的6種做法。此外,也有個別老師給孩子講大道理:你這樣可不好呀!不謙讓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還有的教師采取受害者至上的做法,誰先到老師那里告狀,老師就認為這個孩子是受害者,然后,就會對這個受害者倍加保護和關愛。再有的教師就是強調成人的感受:小利我心里很難過,你這樣做太讓我失望了。
以上老師的處理方法,都是非專業(yè)化的表現,我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常常會因此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反思以往的實踐行為,類似于“轉移注意力”“講大道理”“強調成人感受”等做法,是被許多教師經常采用,甚至是引以為豪的有效方式。然而,這些方法雖然有效,卻對兒童的發(fā)展促進不大,可能是許多教師都沒有想過的。
最后,我們來看真正的專業(yè)教師的反應行為。一個專業(yè)的或者是受過良好的專業(yè)訓練的教師,她會用專業(yè)的教育理論、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驗來判斷、處理幼兒出現的問題。一般來說,專業(yè)教師在處理這樣的事情時,要涉及3個相互關聯的問題。第一個是在這樣的情境當中,可以發(fā)展幼兒什么。專業(yè)教師要進行專業(yè)教育價值判斷。第二個是老師對事件中的幼兒所作的診斷是什么。第三個是課程和管理上應如何處理。這三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一情境能夠使孩子獲得如下四個方面的發(fā)展:
1. 發(fā)展幼兒的社交技能,包括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
2. 發(fā)展幼兒的語言技巧。教師鼓勵幼兒用清晰有效的語句表達自己的需求,用明確的詞語、對話技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3. 使幼兒獲得社交知識,包括社交認知、正義觀念、旁觀幼兒的理解與技巧的學習。
4. 培養(yǎng)幼兒的情感與品質。重點培養(yǎng)幼兒的同情心及助人的品質、嘗試的勇氣、避免抱怨和搬弄是非。
我們要利用這一情境來發(fā)展幼兒克服困難的社交技能,幫助幼兒克服挫折,讓他明白人不可能永遠是贏家,要學著去接受失敗和被他人拒絕。例如,老師可以用就事論事的語氣來告訴寶寶:“沒關系,也許小利等一下就不玩了,園里還有很多別的事可以做呀!”也可以建議孩子玩適合他的玩具,幫助他克服心理上的挫敗感。
為了使幼兒獲得社交認知,教師要利用這一情境幫助幼兒區(qū)分什么事情是值得難過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難過的,還可以把話題繼續(xù)延伸。例如可以對幼兒說:和所愛的人或者和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分離,這樣的事情才值得難過!老師要用溫和幽默的態(tài)度來處理幼兒的抱怨和不滿,而不是以悲傷的口吻或者急于解決幼兒痛苦那樣的口吻和態(tài)度來回應幼兒。
例如老師可以對寶寶說:“我知道你很失望,但還有很多別的玩具可以玩呀!”老師的這個口氣是就事論事的,沒有流露出一絲的譴責。還有一種處理方法就是增進孩子們的正義觀念?;谝酝恍┬睦韺W和教育學上的研究,幼兒期的孩子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某些正義的觀念,尤其是一些基本的道理,一些做事的基本規(guī)則、公平性等等。例如可以這樣說:“小利,該輪到寶寶了,你去玩別的,如果你有困難,我也會幫助你。”或者后半句換成:“如果你想玩別的,我可以幫助你。”
專業(yè)化的老師不但會說前半句,后半句也一定要有所表達,讓停下來的孩子也同樣意識到:我也會得到老師的支持。我們要使孩子感受到他們身處于一個公平的環(huán)境之中,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和關愛,不管是挑釁的一方還是受害的一方。在傳統的教育中,小利會被定義為不懂得謙讓的壞孩子。這種武斷不應該是專業(yè)教師之所為。
利用這一情境培養(yǎng)兒童相關的情感與意志品質對于孩子的長遠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要鼓勵他們用各種辦法來解決人際的沖突,培養(yǎng)他們不斷去嘗試的勇氣。
作為專業(yè)教師還要進行臨床診斷,要思考六個方面:
一是寶寶今天的行為在過去是不是經常發(fā)生;
二是寶寶這個時候能夠接受的挫折度有多大;
三是小利當天的行為對她而言是不是一種進步;
四是如果讓這兩個幼兒自行處理這件事情,他們會不會學到“適當的”概念和行為;
五是參與事件的兩位幼兒目前所表現的行為模式如果不加以修正會不會留下后遺癥;
六是當事幼兒是不是會為了附和別人所賦予的“形象”個性而表現出某種行為。
每個問題都暗含著孩子的不同發(fā)展方向。專業(yè)化程度很高的教師,還要對課程和管理進行思考。如果類似的事情頻繁發(fā)生,老師就要思考:我們所營造的環(huán)境所提供的廣義的課程是不是適合幼兒?我們有沒有讓孩子學會適宜的、相應的社會性行為?我們的課程應該做什么樣的改變?我們的班級管理又應該做什么樣的改變?
總之,非專業(yè)的教師更多地從一般常識或常理出發(fā),而專業(yè)的教師會更多地從其行為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細心而謹慎地選擇與幼兒互動的行為策略。
二、專業(yè)教師的重要能力: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主動學習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的學習方式,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是專業(yè)教師的重要能力。然而,實踐已經證實,幼兒活躍與熱鬧的活動場面不一定是真正的主動學習。作為專業(yè)教師,在為幼兒營造一種主動學習的氛圍時,要能識別孩子們的興奮與興趣兩種不同的表現。在實踐中,老師常常會把孩子們調動到一種興奮的狀態(tài),孩子們不停地進行環(huán)節(jié)轉換,異常的活躍與激動,或手舞足蹈或言語不止,聲音高過平常許多。這是一種興奮狀態(tài),對孩子的主動學習是不利的!事實上,興奮和興趣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麗蓮·凱茲曾給興奮下了一個通俗的定義:超出平常反應與活動常態(tài)的心智狀態(tài)。麗蓮·凱茲還告訴我們,興奮過后,不論是成人或是幼兒可能不會回到他們原來的常態(tài),而會掉落到低于反應常態(tài)的沮喪里。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變得情緒低落、沒有精神,或是完全不參加活動,或變得易怒。這種現象稱之為“過度疲勞”。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后,可能會自動回復到正常的反應常態(tài)。
但是,也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那就是由教師誘發(fā)的興奮會養(yǎng)成幼兒依賴或期待老師再度刺激的習慣,而老師也需要一次次加重刺激興奮物的程度,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這樣一來,會形成一種“毒癮反應模式”:當藥效消失時,要再打一針更強的藥。這種毒癮模式會把師生關系局限于永無止境地提供與接受上。更嚴重的后果是,這種情況會剝奪幼兒自行生成有趣、有意義的活動。
也就是說,他們會變成被動的接受者,而需要別人來“待侯”他們,刺激他們。這種活動和孩子們的狀態(tài)是不具有教育性的。真正具有教育性的活動才能吸引孩子們持續(xù)性的興趣、專注和投入。因此,幼兒真正的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tài)不僅表現為對學習活動有興趣、有需求,而且對活動專心投入,并能圍繞問題積極地尋找各種有效的辦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引導幼兒進入了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tài)之后,專業(yè)教師要支持和啟發(fā)幼兒用相互作用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以獲得真正內化的知識經驗。孩子們的主動學習就其外部行為而言,相互作用的學習方式既表現為幼兒對物體的操作,也表現為幼兒與人的接觸與互動。
幼兒要認識某種物體,需要親自操作,與這個物體相互作用,而且操作的最好是實物而不是二維的圖片。幼兒要發(fā)展人際關系,就必須與人和事面對面地發(fā)生相互作用,同伴間的友誼需要在同伴間的相互接觸、相互作用中建立,有時還要直面同伴間的沖突,在沖突過程當中通過不斷地與同伴互動來發(fā)展相關的社交技能,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孩子們的主動學習不僅要有外部的行為,外部的相互作用,同時要有內部思維和心智的活動,即孩子們原有經驗與新經驗的相互作用,這是一種發(fā)生在內部的相互作用。孩子們通過發(fā)生在內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的學習方式,可能會呈現三種不同的學習結果。
第一,原有經驗得到強化。孩子們所預想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實際應用中奏效了,這會強化孩子的原有經驗。
第二,豐富擴展與修正完善原有經驗。如果只是部分奏效,就會豐富擴展或者修正與完善他的原有經驗。
第三,重建新經驗。如果說根本沒有奏效,孩子們就會推翻或重建它原有的經驗。通過這種相互作用的學習方式得到三種學習結果,孩子獲得了真正內化的知識經驗。作為專業(yè)的教師要能夠從幼兒的情緒狀態(tài)、學習方式與過程(內外兩個維度)、學習結果三個方面深刻理解和識別幼兒真正地主動學習行為,并為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而努力。因此,我們在觀察孩子們的活動場景時,要用是否具有教育價值來看一看孩子們的投入情況:他們的眼神是游離的還是專注的,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是興奮的還是感興趣的。
這些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潛心做事、對活動專注的幼兒,深刻的、善于思考的幼兒。作為專業(yè)的教師,應該追求的是:通過各種隱性與顯性的指導(包括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有適宜結構的材料提示、激發(fā)思考與討論等),為幼兒主動學習和經驗建構鋪路搭橋。
三、專業(yè)教師的自我提高:案例研究
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核心是提升自身的實踐智慧,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關鍵是使自己成長為研究型的教師,成為自身實踐的研究者。教師作為研究者其研究的主要內容為:學科領域———把握學科領域的基本特點和關鍵經驗;兒童———了解兒童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進程;教育策略和教學法———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要實現這種“三位一體”的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目前,案例研究已經被廣大幼兒教師接納和廣泛采用。然而,在實踐中卻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突出地表現在將案例研究與案例整理混為一談。澄清這一認識對于教師通過案例研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專業(yè)化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案例整理是對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和解釋,具有平面化、技術化的性質,教師將自己經歷過的自認為有一定典型意義的教育教學事件描述出來,并將其中的實踐經驗進行簡單的說明和評論,這是案例整理的普遍做法。整理出的案例結構常常是:一天,……通過這件事使我認識到……案例整理往往缺乏對教育學意義的深度思考與挖掘,缺少對推廣應用情境的探討。
案例研究是對已有相關或類似經驗進行評估、思考———設計、實踐、改進、再設計、再實踐———案例撰寫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改進和生成新質的過程,是教師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價值追求,對教育學意義的深入追問。
案例研究的過程具有科學研究的基本特點,包括以下基本環(huán)節(jié):確定研究主題,預設活動方案,付諸實踐,反思和調整,再實踐……整理成案例。最終呈現出來的案例可以是一次次改進的全過程,也可以是最終的比較理想的結果。老師們可以采用夾敘夾議的案例寫法,也可以在案例中最后的反思部分呈現不斷改進和生成新質的過程,如有的老師們寫道:這個活動案例的形成經過了四次調整與改進,第一次……實踐已經證實,對于教師來說,案例研究的過程是新理念轉化為實踐行為的過程,案例積累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
在方式上,教師可以以個體的方式進行案例研究,也可以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案例研究。在內容方面,教師可以以個體或小組幼兒對某一方面(或主題)的學習與發(fā)展為案例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經過幾個星期或更長時間的追蹤觀察與不斷促進,分析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特點,幼兒關鍵經驗的獲得與變化,所采用的教育策略的適宜性與調整改進過程,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也可以對某個主題(或系列)教育活動進行研究,從目標與兒童的原有經驗、材料結構、過程與教育策略的適宜性,幼兒所獲得的發(fā)展等幾個方面進行不斷的設計、嘗試、改進,使之逐漸完善。
總之,專業(yè)化的程度決定著教師行為所具有的教育含量和對幼兒發(fā)展所具有的價值;對主動學習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是真正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前提,是對專業(yè)化教師教育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化水平,才能真正為幼兒提供高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