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剛說不允許他玩游戲,
他立馬又哭又鬧、甚至滿地打滾。
我實在拗不過他,只好讓他玩。”
昨天,樓上的鄰居跟我聊起她兒子對電子游戲的癡迷,很是無奈。她當然知道,應該限制孩子玩的時間和頻率,可是每次她都會因兒子的大哭大鬧放棄原則。
我家孩子以前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問題。有段時間,他也會通過“哭”來爭取一些“不合理要求”,比如吃過多的零食、看過量的動畫片,尤其是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時候。
有一天我在準備上課材料時看到斯金納的小白鼠實驗,突然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更深刻地理解了孩子出現(xiàn)這類行為的原因,并找到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最初的實驗是這樣的:將一只饑餓的小白鼠放入箱子。箱子里安裝了一個小杠桿,一旦小杠桿被壓動,一粒食物即可掉落。開始的時候,小白鼠無意中壓到杠桿、吃到食物;但反復幾次之后,它就將持續(xù)地按壓杠桿、獲得食物,直到吃飽為止。
小白鼠之所以會持續(xù)按壓杠桿,是因為它認識到了“按壓杠桿”和“獲得食物”之間的聯(lián)系。
類似地,孩子最初并不知道“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幾次無心的嘗試之后,偶然發(fā)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從此以后像小白鼠一樣,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頻繁做出又哭又鬧、滿地打滾的行為。
遇到為達目的大哭大鬧的熊孩子癥怎么辦?
斯金納后續(xù)的實驗發(fā)現(xiàn)為我們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建議和指南。
消退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后來,斯金納將杠桿連接的食物取走;數(shù)次之后(沒有得到食物),小白鼠就不再去按動杠桿了。這意味著,小白鼠又進行了“學習”,明白了“按動杠桿”和“獲得食物”之間不再存在聯(lián)系。
放在孩子的情境,改變孩子哭鬧行為的重點在于,消除后續(xù)的“獎勵”。當孩子知道,通過哭鬧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會放棄做出那些無謂的行為了。
類似地,有些時候,孩子會故意說臟話來刺激大人的反應;大人越是暴跳如雷,他越覺得自己厲害。
這時候,消退也是比較好的應對方法。孩子說不好聽的話時,忽略它、不做任何的反應,久而久之,孩子覺得無聊、沒意思了,也就不再說了。
當孩子知道,通過哭鬧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會放棄做出那些無謂的行為了。
懲罰可能立竿見影,但無長期效果
斯金納后來又將小白鼠放在通電的箱子里。按下箱內的按鈕,箱子則斷電。很快,小白鼠就發(fā)現(xiàn)了“按按鈕”和“斷電”之間的聯(lián)系,學會了按按鈕。
這個發(fā)現(xiàn)表明,作為獎勵的“雙生子”,懲罰可以迅速地建立行為模式。例如,當孩子大哭大鬧,我們馬上以訓斥、打罵、威脅等方式懲罰他,能夠迅速地制止他的哭鬧行為。
但是斯金納后來發(fā)現(xiàn),一旦箱子不通電了,小白鼠按按鈕的行為同樣會迅速消失。
也就是說,我們利用懲罰修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效果是短暫的,他很快就會故技重施。甚至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懲罰的結果是孩子下一次更“變本加厲”的哭鬧。也就是所謂的,懲罰的“凡勃倫效應”(經濟學里的概念,某些產品越漲價、賣的越好)。
大人態(tài)度的一致是關鍵
斯金納還對最初的實驗進行了如下的修正:小白鼠按動杠桿時,食物不是100%,而是有概率地掉落(有可能有、有可能沒有食物)。
實驗發(fā)現(xiàn):小白鼠也學會了按杠桿,而且即使隨后取消了食物,它還會持續(xù)地按按鈕。
類似的邏輯,孩子哭鬧時,如果我們有時候滿足他的要求、有時候不滿足他的要求;因為不能明確結果,他會抱著“賭徒般”的心理,選擇哭鬧、盼著“說不定的”的好“結果”。
所以,修正孩子大哭大鬧的行為,一定要堅持統(tǒng)一的態(tài)度。
一是所有大人態(tài)度的一致,特別是老人的態(tài)度。孩子聰明的很,他非常懂得如何攻擊薄弱環(huán)節(jié)、獲得勝利。
二是,不同情境下態(tài)度的一致性。關起家門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堅持原則。一旦到了外面,就很難說。孩子精明的很,明知道我們在外面愛惜自己的羽毛和面子,會故意撒潑耍橫,迫使我們繳械投降。
我們不能完全采取斯金納訓練小白鼠的態(tài)度和方法來管教孩子。斯金納只關心小白鼠的行為,而我們還得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