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17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很多爸媽都特別在意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分享這件事,認為會分享的孩子懂事,有禮貌,有愛心,不自私,這樣才會被大家喜歡,而不會分享的孩子自私,沒禮貌,沒有同理心,沒人喜歡和這樣的人交往。
???????
這樣的想法真的害慘了一大票孩子。
下面這幾個社交場景你可能會很熟悉
朋友帶著孩子來做客,結果3歲多的小主人不愿意把玩具給小客人玩,媽媽苦口婆心地勸:“寶貝,你是小主人,要學會招待客人,玩具給她玩一會吧。”孩子卻說:“不行,這是我的。”好尷尬。
有的爸媽為了讓孩子學會分享,每次去小區(qū)廣場玩的時候,都給孩子帶點小零食。孩子想吃零食,爸媽建議他分給一起玩的小朋友一起吃。一開始孩子還會分,分到最后卻哇哇大哭,說“我的零食沒有了。”下一次你再讓孩子分享,他死活都不干了。
有的爸媽一著急,就自己拿著孩子的東西分給別的小朋友,還美其名曰給孩子做榜樣。 有時兩個孩子搶一個玩具,爸媽為了表達出自己的修養(yǎng),會對孩子說:“別這么小氣,你讓給小朋友,懂得分享才是好孩子”,然后還沒等孩子同意,爸媽就把玩具給了別人。
如果家里有兩個孩子,爸媽還會經常對老大說“你是哥哥,妹妹小,你要讓著妹妹,把你的玩具給妹妹玩一會。”對著老二說:“你是妹妹,你和哥哥是親兄妹,什么東西都要跟哥哥一起分享才對。”
上面這些做法,全都是在強迫孩子分享,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自身的感受。
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困擾?
1. 孩子被強迫要分享,可能會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而一味地犧牲自己,就算很委屈也不會拒絕,這屬于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朋友和同事,雖然看起來他們和別人相處得不錯,但是過得并不幸福。
2. 因為對“自己的東西要不要分享”沒有決定權,孩子失去了掌控感,有可能會抵觸分享,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小氣鬼”。
3. 隨意得到分享物,孩子會失去自我和他人的邊界感,別人分享給他,他覺得是應該的,不分享給他,他覺得是別人做錯了,對不起他。還會讓孩子認為得到東西特別容易,就不好好珍惜。
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分享意識呢?
1.先跟孩子確認物品的所有權
首先從孩子“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階段來說起,先跟孩子確認物品的所有權。
大概在兩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有明顯的發(fā)展。
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喜歡說“我的”:我的手,我的衣服,我的玩具,我的好吃的等;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對于父母的安排經常說“不”等等。
這個時候,當爸媽要求孩子把玩具跟其他小朋友分享,孩子說“不,這是我的”,是在強調自己對物品的所有權,其實孩子更想突出和確認的是“我”,也就是把“我”和“別人”分開,確立邊界。
這個時期,爸媽千萬別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簽,要幫助他確立“我”的概念,經常對孩子說:“這個小水杯是寶貝的,這個大水杯是媽媽的”,“這個小老虎牙刷是寶貝的,這個粉色牙刷是媽媽的。”這樣不僅讓孩子明白哪些是自己的物品,還能知道什么不是自己的,自我意識就逐漸形成,這也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基礎。
2.讓孩子擁有對自己物品的控制權
尊重孩子的“財產”,讓他對自己玩具或者零食有控制權。
先征求孩子的意見,并且尊重孩子分享的意見。
爸媽和孩子之間也要互相尊重對物品的控制權。
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也不要強迫他,只表達你期待分享的心情。
很多爸媽之所以強迫孩子分享,是覺得一個玩具、一個零食沒什么重要的,分享給別人也沒什么大不了。但是,在孩子眼里,喜歡的玩具和零食,對他來說就是最重要的,相當于他全部的“財產”。
所以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財產”,讓他對自己玩具或者零食有控制權,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愿意去跟別人分享,并且是主動分享。
比如家里來小客人了,爸媽可以先跟小客人說:“這些都是姐姐的,如果你想玩,可以去問問姐姐,能不能玩,如果姐姐同意了你就可以玩了。”
一般孩子聽到這種話,都會產生主人意識,特別大方地跟小客人說:“嗯,這個你可以玩,這個你可以玩,但是這個你不能玩。”這就是孩子開始分享的第一步。
孩子在外面的時候,如果別的小朋友想要玩孩子的東西,爸媽也不可以隨便就替孩子答應了,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見,只有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了,才有可能愿意和別人分享。
如果爸媽總是礙于面子,不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控制權,只會讓孩子把玩具護的更緊了,甚至對別的小朋友有敵意,總感覺別人要搶自己東西似的,自己的東西碰都不讓別人碰,更別說分享了。
3.交換,幫助孩子感受分享的樂趣
如果總是要求孩子無條件分享,孩子會發(fā)現,我的東西給了別人,我就沒有了。如果一直這樣,誰都不樂意啊。你可以采用折中的方法,就是交換玩玩具或者零食,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內心有一種公平感。
一定要先跟孩子闡明:
交換的原則:要雙方都同意才能交換,玩具交換玩過之后還可以換回來,但是要雙方都同意,零食交換之后就屬于對方了,不能再單方面的要回來。
我女兒小時候,平時帶她出去玩,我總是給她多帶幾樣玩具和零食。這樣當別人不肯分享給她東西的時候,她不會太失落,因為自己也有,她還可以想辦法用自己的東西跟別人交換。同樣她也可以有選擇性的去分享給別人。
大多數孩子們都很享受交換的過程, 一開始可能會執(zhí)迷于交換各種東西,這樣也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等價等值交換的問題。
在孩子眼里只要自己喜歡的就是好的,在大人眼里價值對等的東西才是好的。
孩子很有可能用一個很貴的汽車模型交換了一個不值一塊錢的破卡片。但是爸媽不必急著告訴孩子什么是等價交換,孩子很難理解的,感興趣的物品始終是他頭號目標。
如果你因為價值的問題阻礙孩子交換,會對孩子的交往和分享意識帶來一定的困擾,如果真的很心疼那些貴的玩具,有兩個辦法,第一不要買,第二不要帶出去。其實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發(fā)現等價交換的秘密,畢竟好的玩具能玩的時間更久,便宜的玩具很容易壞掉。
通過交換,讓孩子建立起分享的安全感和快樂體驗,這樣孩子就慢慢地愿意主動分享了。
4.自然結果法幫助孩子體驗不分享的后果
如果孩子實在不同意分享或者交換玩具,爸媽也不用勉強,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
孩子不同意跟其他人分享,過段時間希望玩別人玩具的時候別人很可能也不會分享給他。
當孩子遭到別人的拒絕時,就會明白他當初不愿分享給別人的感受。
這樣一來一往,孩子就知道慢慢悟出分享物品交朋友的道理。最容易讓孩子們之間建立連接的就是一些玩具和零食,如果孩子期望得到好朋友,就會想辦法利用自己的手中玩具和零食,當孩子把好朋友看的比零食和玩具還要重要時,自然會選擇分享。
今天的內容是讓孩子學會分享,我們做一個總結。
強迫孩子分享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意識的成長,失去邊界感,嚴重了還會形成討好型人格,還有可能把孩子變成真的小氣鬼。
正確培養(yǎng)孩子分享意識應該是:
1.遵從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階段,跟孩子確認物品的所有權。
2.讓孩子擁有對自己物品的控制權,是學會分享的前提。
3.交換可以幫助孩子感受分享的樂趣。
4.自然結果法幫助孩子體驗不分享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