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數學一直被看做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學前教育階段,雖不會直接教授幼兒數學知識,但數學教育也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作為一名幼師,除了要熟知數學教育的方法,更要清楚幼兒數學能力發(fā)展的特點,才能開展最適合幼兒的數學教育活動。今天,口袋研究院就與你分享幼兒數學能力發(fā)展的特點以及教師的教學策略!
【集合】
集合是現代數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在幼兒數學教育中融入集合的概念,對培養(yǎng)幼兒的數概念、數運算起到奠定基礎的作用。
幼兒集合概念的發(fā)展經歷了由籠統(tǒng)到精準的過程,一般可以分為:
1)泛化籠統(tǒng)的知覺階段(3歲前):籠統(tǒng)的感知,沒有明顯的界限,不能精確意識到集合中元素的量。
2)感知有限集合階段(3歲后):逐漸感知集合的界限,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如讓幼兒給6個小熊穿衣服,幼兒往往只會對第一個和第六個做)
3)感知集合元素的階段(4歲左右):能夠注意到集合中元素的個數,表現為能做到一一對應。
4)感知集合的包含關系的階段(5歲以后):對于全集與子集的包含關系,在5歲后會有逐步的發(fā)展和提高。
由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如:
1)分類:將具有某一共同屬性的物體歸并在一起,以加強幼兒對集合及其元素的同類性特征的感知和理解。
2)區(qū)別1和許多:幫助幼兒感知集合中的元素,對計數能力的發(fā)展有所幫助。
3)一一對應:不通過數數,而是借助對應比較來確定兩組物體的相等與不相等,有助于幫助幼兒提高對元素及數量的正確感知、掌握計數、理解對應法則。
4)感知集合間的關系與運算,如交集、差集、并集等,有助于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集合概念、學習數的組成和加減運算。
【數概念】
毋庸置疑,數概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學前數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幼兒數概念的發(fā)展可以分為計數能力的發(fā)展和數概念的發(fā)展兩個部分:
1.幼兒計數能力的發(fā)展
從內容上看,3歲左右的幼兒僅能口頭唱數,還沒有做到手與實物的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會經歷按物點數、說出總數、按群計數這幾個階段;而從動作上看,幼兒手的動作會經歷觸摸物體、指點物體、用眼代替手區(qū)分物體三個階段。語言動作則會經歷大聲說出數詞、小聲說出數詞、默數三個階段。
2.幼兒10以內數概念的發(fā)展
1)對數量的感知動作階段(3歲左右):對數量有籠統(tǒng)的感知、會口頭數數(一般不超過10)、會逐步學會手口一致地對5以內的實物進行點數(但說不出總數)。
2)數詞和量詞間建立聯(lián)系的階段(4~5歲):點數實物后可以說出總數、能按數取物、逐步認識數之間的關系、開始能做簡單的實物運算。
3)簡單的實物運算階段(5歲后):對10以內的大多數能保持守恒、計算能力發(fā)展快。
由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如:
1)認識10以內的數:從相鄰數、單雙數、0等角度展開。
2)計數:從點數、目測數、按數群計數等方面,根據年齡特點增加難度。
3)認識數字符號:從數字認讀和數字表征兩個方面出發(fā)。
4)數的組成:以幼兒操作和體驗為主,教師通過引導來歸納規(guī)律、提升概念。
【運算】
運算能力的發(fā)展,體現了具體到抽象的特點,反映了幼兒抽象思維的的逐漸發(fā)展。
幼兒加減運算能力的發(fā)展,可以由兩條線路來概括,即:
1)從動作水平的加減→表象水平的加減→概念水平的加減
2)從逐一加減→按數群加減
這兩條路線使得幼兒加減運算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顯著的年齡特點:
1)4歲以前:一般來說,幼兒基本上不會加減運算。
2)4歲以后:幼兒能借助于動作將實物合并或取走后進行加減運算。
3)5歲以后:幼兒能利用表象進行加減運算,在運算方法上出現了逐一加減。
4)5歲半以后:隨著數群概念的發(fā)展,幼兒能用數的組成知識進行加減運算、并擺脫了逐一加減的水平,達到按數群運算的程度。
由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如:
1)實物加減:通過實物操作,將抽象的數運算具象化。
2)口述應用題:通常變現為一件事、兩個數和一個問題。
3)列式運算:幼兒思維抽象性水平不斷提升的表現。
4)二進制數學猜想游戲:即“萬能孔”,一種幼兒園中常見的數學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