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破壞性”的孩子
時間:2019-03-08
來源:Yojo幼兒園聯(lián)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破壞性行為是一種對周邊事物、環(huán)境、他人造成破壞或傷害的一種行為。對于小班年齡段孩子來說,探索及動手的欲望很強烈,但控制力、判斷力、觀察能力都還弱,所以幼兒的“破壞性”行為不都是故意的、惡意的。因此在孩子出現(xiàn)“破壞性”行為時,身邊的家長、教師要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處理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才能理解孩子出現(xiàn)“破壞性”行為的真正原因,進行合理、正確并讓幼兒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
一、幼兒“破壞性”行為的表現(xiàn)
幼兒的“破壞性”行為表現(xiàn)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故意破壞,有的卻是能力不及而無意犯錯,教師要認識幼兒的“破壞性”行為,分而治之。有的幼兒喜歡玩玩具,因此會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去玩而沒有選擇性的選一兩件,不多時就把所有的玩具都從收納處倒出來攤在地上了,就拿孩子最愛的娃娃家來說,是孩子們愛不釋手的,但在玩的時候,鍋、碗、小床等等能分解開來的物品孩子們絕不讓其留下“全尸”,很多孩子十分喜愛的東西就再也回不來了;幼兒們喜歡看畫面豐富,精彩生動的繪本,但不知道圖書紙張易破,看書時或者吃零食喝飲料,或者翻書時動作太大,爭搶圖書而造成損壞;玩建構(gòu)游戲時,剛剛搭建了一半的作品被幼兒一推又倒了;同伴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一把搶過來,搶不過也要爭個面紅耳赤,或者直接毀壞;教室布置的區(qū)域、墻面,嘩啦一聲就把隔離帶給翻到了,墻貼也撕破了;吃飯時,手沒端牢碗,一碗湯就倒地上了……這些都是幼兒破壞性的表現(xiàn)。
這些“破壞性”的行為不僅破壞了良好的幼兒園教學(xué)秩序,讓教師一天到晚忙于應(yīng)付各種突發(fā)狀況,增加教師管理負擔(dān);同時“破壞性”行為也給幼兒自身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這對幼兒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是不利的,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擠和孤立。因此教師要重視幼兒“破壞性”行為,探明幼兒“破壞性”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來減少幼兒“破壞性”行為。
二、幼兒“破壞性”行為的原因分析
1.孩子負面情緒的宣泄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的時候,幼兒也不例外,而且幼兒的自我控制與調(diào)節(jié)的能力較弱,一旦出現(xiàn)負面情緒就會直接宣泄出來。幼兒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宣泄情緒,因此只能以哭鬧、淘氣、甚至是攻擊他人。如吃飯時間,教師讓幼兒們坐在小桌子邊吃飯了。晨晨不想吃飯,想吃零食,老師沒有同意,晨晨就生氣的把飯碗打翻到地上了。
2.孩子正常的探索行為
幼兒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可以說幼兒的成長離不開探索活動,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知道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這些探索行為會帶來哪些影響對他們而言也是無法遇見的。因此,在探索活動中的破壞也是難免的。如圓圓的大籃球為什么會彈跳的那么高,它的里面是什么呢?有的幼兒就想看個究竟,于是就想辦法把籃球剪破了打開看看。
3.孩子對失敗的手足無措
還有的孩子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多次嘗試,但因能力有限而沒有成功后,這時候的幼兒是充滿挫敗感的。失去耐心的幼兒往往表現(xiàn)出破罐子破摔的心態(tài),把不能完成的任務(wù)就干脆毀掉。如填色游戲中,讓幼兒們將顏色填在規(guī)定的線條之內(nèi),但瑩瑩總是填不好,不是這里填太多把紙張弄破了,就是那里填到線條外了,煩躁的瑩瑩干脆開始了胡亂涂鴉,把整個畫面畫的一塌糊涂。
三、幼兒“破壞性”行為的有效引導(dǎo)策略
我們從幼兒的角度和立場出發(fā),去分析和理解幼兒的行為,這樣有助于幼兒保持良好的情緒態(tài)度,來減少幼兒的“破壞性行為”,讓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1.觀察幼兒行為,了解幼兒的想法后妥善處理
觀察幼兒,可以知道幼兒的活動過程、了解幼兒心里變化的影響因素,從而為教師接下來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當(dāng)教師和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積極的與幼兒進行溝通,不僅能了解幼兒在現(xiàn)階段所需要的、感興趣的、能操作的給幼兒及時的更換區(qū)域角,使幼兒能用正確合理的方法進行科學(xué)探索,減少不必要的“破壞性”行為。
例如樂樂新買了一只電子手表,活動時也經(jīng)常會摸摸看看手表的外部特征,到了第四天的午餐自由活動,樂樂開始對手表內(nèi)部有興趣了,看到他在擺弄手表背部,教師就觀察他的下一步舉動,只見他用自己的手鐲撬手表,可是失敗了。他又用手去撬,還是失敗了,這時教師就進入了他的探索角色,詢問他:“想打開手表嗎?”“恩!我想看看手表里面到底有什么?”“但是,這可是得新手表啊,要不明天我們收集小朋友不用的手表,來嘗試如何打開,看看手表里面到底有什么。”很快第二天,《手表拆拆看》就開設(shè)了,還有小朋友拿來了小工具,樂樂則是最投入的一個。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的觀察入微、處理妥當(dāng),減少了不必要的“破壞性”行為,而且還滿足了孩子的探索心理,一舉兩得。
2.轉(zhuǎn)變傳統(tǒng)思路,探尋最合理的處理方式
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路,首先教師要與幼兒建立平等的師幼關(guān)系,在生活和活動中,讓每位幼兒都感受到你的眼神、感受到你的關(guān)心。其次,教師在處理“破壞性”行為時,都會換位思考,解決“破壞性”行為。
如:當(dāng)孩子今天來園時情緒不高時,教師不再是以安慰情緒為主,而是可以抓住孩子今日亮點進行贊揚,讓他消除不良情緒。當(dāng)孩子在美工活動中剪破他人衣服時,教師不是斥責(zé),而是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創(chuàng)設(shè)孩子需要的探索區(qū)鼓勵孩子進行探索。當(dāng)孩子故意損壞,采取了說理教育,這種教育方式非常理想。因為主觀性破壞行為是有心理動機的,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yī)”,用講述道理的教育方式,讓幼兒從內(nèi)心認識到自己行為存在問題,從而自發(fā)產(chǎn)生抑制的內(nèi)源動力。要注意說理并非純粹的說教,要誘導(dǎo)引發(fā)幼兒對別人的情感與尊重,產(chǎn)生自我歸因,有意識的控制破壞行為。
3.通過區(qū)域創(chuàng)設(shè),幼兒學(xué)會正確探索方法
幼兒非常喜歡參與活動區(qū)域,教師在與幼兒的交流中、活動觀察中及時的捕捉幼兒的探索動機,充分的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同時教師借“區(qū)域”引導(dǎo)幼兒正確的探索方法,從而減少“破壞性”行為。
如:瑩瑩小朋友,在剪紙工活動中,用剪刀再用力的剪著木桌。于是,教師輕輕地走過去提醒:“可以剪紙工嘍”!有什么事等做好紙工了再跟老師講,好嗎?沒過一會孩子拿著做成的作品對教師述說:“自己想試試剪刀除了可以剪紙,能不能剪木頭。”有了這個疑問,于是就給孩子提供了“剪刀”“布”、“塑料袋”、“木條”“鐵片”等等,孩子就可以沒有畏懼的進行探索。同時還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了“Anger”區(qū),當(dāng)孩子想鬧脾氣,發(fā)泄不良情緒時,“Anger”區(qū)為他提供了——玩具“打不倒”、“討氣娃娃”,讓孩子在自主的選擇中發(fā)泄情緒,從而減少“破壞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