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記錄】你這孩子真小氣
時間:2020-09-07
來源:Yojo幼兒園聯(lián)盟
作者:王方
點擊:次
早上,萱萱帶著自己最喜歡的貼畫來到幼兒園。這時璐璐看到了貼畫,萱萱爸爸看到璐璐喜歡就把貼畫遞給她。萱萱看到后急忙往回搶,一邊搶一邊喊:“這個是我的!不能給你!”爸爸趕緊拉住她:“別搶了,你把貼畫送給她。”這句話徹底讓萱萱陷入激動當中,“哇”的一下大哭起來。萱萱爸爸氣急敗壞地說:“你這孩子真小氣,一張貼畫都舍不得!”
對于成人來說,“分享”是應該培養(yǎng)的良好品德,所以當萱萱爸爸認為她不愿分享的時候,會命令甚至奚落孩子“小氣”。爸爸的表現(xiàn)其實是不理解孩子的心理。
什么是分享?
分享,是指個體主動、自愿地與他人共享資源,并從中獲得愉悅和滿足的社會行為。它具有三個特征:第一,主動自愿;第二,與他人共享;第三,能夠從分享中獲得愉悅滿足的情感體驗。任何一種分享都必須要滿足這些特征,否則分享就不能成立。
經(jīng)過了解,我發(fā)現(xiàn)萱萱今天把貼畫拿來主要是為了向老師、小朋友“炫耀”一下“我有這么漂亮的貼畫”。她的主要目的沒達到呢,結(jié)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爸爸看到露露喜歡就要把貼畫送給她。可見爸爸不了解女兒的想法,更沒有尊重萱萱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quán)和分配權(quán),就隨意處置了孩子的東西,結(jié)果激起了萱萱的反抗。其實說不定她“炫耀”的主要目的達到之后,會樂意分享給老師和小朋友們呢。
“分享”關(guān)系到一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怎么培養(yǎng)這一利他的好品質(zhì)呢?
1.體諒、尊重孩子。
案例中,萱萱爸爸應該意識到“貼畫”是萱萱的,自己不可以替她分享,要用商量的態(tài)度引導孩子。例如,“萱萱,你看璐璐很喜歡,要不要給璐璐看看?”“你是不是有點舍不得呀?是怕她弄壞了,還是……”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尊重、了解自己。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她才會愿意聽取成人的建議。
2.“分享”要循序漸進。
可以從孩子愿意分享的小東西開始。例如, 從過了新鮮勁兒的圖書、食物少量多次分享開始;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定數(shù)量的貼畫、頭繩等,孩子可能就不會因為“物以稀為貴”而不愿分享了。等孩子體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時,就會形成一種比較積極的心理感受,慢慢就會變得樂意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