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1-21 來源:YNET.com 北青網(wǎng) 作者:錢月航 點擊:次
我們的孩子未來將要面對的是這樣的對手!而我們是在培養(yǎng)怎樣的孩子?過分的溺愛、頻繁的干預、過度的保護,導致了我們的孩子無情和無能。
去年孩子高一的時候,我們有幸接待了一位美國私立高中的同齡女孩,共同生活了一周。零距離的接觸,讓我從中美兩個同齡女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不同之處,感慨萬千!
來中國游學的這十幾位孩子都是來自country day(孩子們習慣翻譯為國日中學)學校。據(jù)說這個學校全部費用來自于富豪們的捐助,只收符合條件的孩子,是標準的貴族子弟學校。在經(jīng)過若干個表格的事無巨細的項目填寫(細致到父母的宗教信仰、飲食習慣)和層層審核后,我家被確定負責接待其中一位女孩子。
第一次見到這位女孩子,個子比我孩子高出一個頭,瘦削高挑,皮膚白皙,臉上露著真摯的微笑,非常動人。記得第一頓早餐我準備的是揚州的包子和小餛飩,孩子們吃得很開心。美國孩子也使用筷子,說是為了入鄉(xiāng)隨俗特地學習的。在用餐尾聲時,美國女孩跟我說:“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早餐,非常謝謝您!”這個孩子這么會贊美別人,我第一次被驚到了。給我孩子做了十幾年的飯菜,也沒聽到啥贊譽的話。被贊美的感覺的確非常美妙,一下子就把我們的距離拉近了不少。
晚餐,我做了最拿手的西紅柿炒雞蛋、糖醋排骨等三菜一湯,我們邊吃邊聊,非常開心。吃完飯,兩個孩子依舊在聊天,我開始收拾碗筷。美國女孩連忙站起來對我說:“Can I help you?”我第二次一驚。看著這個孩子真誠的樣子,我連忙說:“不用了,你們聊。”我的孩子看著我忙碌了十幾年都習慣了,基本是熟視無睹。而美國女孩能為對方著想,瞬間做出本能的反應,看來是習慣使然。
第二天以后,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所以一般想問啥就問了。我看到美國女孩子的護照已經(jīng)很破舊了,就很好奇地問:“你走過了哪些國家?”美國女孩的回答讓我第三次被驚到了:“這是我的第三本護照,大概走過了30多個國家。”看著我驚詫的表情,她解釋說:“一般假期,我們學校都組織同學出去游學。這次是第一次到中國,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這四個城市是家長和老師們精心挑選的,基本代表了中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時不由得發(fā)問:“你們這樣周游世界,學習怎么辦?”要知道我們的孩子寒暑假幾乎都奔波在各培訓點啊。美國女孩看著我孩子一臉的羨慕說:“我們平時的學習任務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業(yè)量是5小時。”就這個“5小時”把我丫頭給鎮(zhèn)住了。
在聊到業(yè)余生活時,我了解到美國女孩家庭的基本情況:爸爸在自己的企業(yè)工作;媽媽基本是家庭主婦,不上班,但是美國女孩強調她的媽媽很辛苦,要負責家里的日常生活、草地、游泳池和直升機的日常養(yǎng)護;哥哥負責洗碗和協(xié)助媽媽搞衛(wèi)生;她則負責家里兩條狗和三只貓的飲食起居。一家人各負其責,井井有條。我們家是爸爸、媽媽要上班,媽媽還要負責全家的生活,孩子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只管學習。在對家庭的義務和責任方面,明顯看出我們差距很大。
我第四次被驚到是聽倆孩子聊天。我孩子問美國女孩子遇到最恐懼的事情是啥?美國女孩子說是有一年的暑假,幾個家庭的父母把幾個十多歲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沒給帶水和食物,沒有床和帳篷,跟孩子們相約一周后來接。那一周是這個孩子最恐懼的,也是最刺激的。她告訴我孩子為了不挨餓,她們生吃過抓來的老鼠。這樣的活動家長們的出發(fā)點是鍛煉孩子們的生存能力。
第五次被驚到是最后一頓晚飯??煲x開南京了,為了盡地主之誼、讓美國女孩嘗嘗最美味的中國菜,我們帶她到了南京最繁華的地段——獅子橋,點了獲國家金獎的“雞煲翅”。當美國女孩明白是魚翅做的之后,她非常堅決地拒絕了這道菜:“這道菜我無法接受,動物需要保護。”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甚至是不近人情。我汗顏之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飯后,幾個孩子相約到附近的電玩城去玩,除了我孩子和美國女孩外,我們還邀請了女兒的兩個好朋友。整個玩的過程我是聽孩子跟我復述的:“媽媽,太可怕了,美國人太厲害了!一進電玩城,我的兩個好朋友就上去玩了,什么好玩玩什么??吹贸銎綍r繁重的學習壓力在這一刻被化解了。而美國女孩子則拉著我邊走邊觀察什么游戲盈利最大,轉了一圈才鎖定目標。美國女孩子贏了很多游戲幣,分給我們3個,再去找自己感興趣的游戲玩。”我這一次不僅僅是驚了,簡直是被震撼了:小小年紀就知道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處處深思熟慮,確實是太可怕了。我孩子說了一句讓我思考至今的話:“媽媽,我們這樣下去,以后真的只能是給她們打工的啊……”
短暫的一周時間,給了我六個大大的驚詫,我們的孩子未來將要面對的是這樣的對手!而我們是在培養(yǎng)怎樣的孩子?過分的溺愛、頻繁的干預、過度的保護,導致了我們的孩子無情和無能。目前的復印機式的教育消耗著孩子們的精力,限制了孩子們的追求。眾所周知: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殺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殺成長的活力和動力,如此教育怎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結果,如果我們不作出改變,未來則是更多地為人家輸送打工仔,再優(yōu)秀充其量也就是個高級打工仔!
(錢月航,《常州日報》記者,著有《人淡如菊》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