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7-26 來源:教師網 作者:客服中心 點擊:次
合作是人們?yōu)榱艘粋€共同的目的而進行的協(xié)調活動。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社會,“學會合作”是時代對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另外,作為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合作”對于幼兒個體全面和諧的發(fā)展也是十分必要,因為人在社會中生存依賴多種技能,合作就是其中一項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兒作為社會人才必需的素質之一。
而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缺少與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經驗,很少體驗到合作行為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合作能力缺乏”是他們的通病。而結構游戲是幼兒喜愛的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意義的游戲。幼兒在游戲中身心得到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fā)展。隨著年齡的增長,游戲的群體性愈加明顯。因此,我們選擇在結構游戲中有意識地對幼兒施加一定的教育影響,來增加他們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合作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能力。
一、體驗情感,了解合作的意義,樹立合作意識體驗到合作行為帶來的美好情感,是進一步強化合作意識,進而產生合作行為的條件,向幼兒進行合作教育僅限空洞的平點教育肯定達不到目的,因為合作是一種具體的社會行為,必須讓幼兒在具體各種感知的情景中體會、領悟合作,怎樣去進行合作。
1、多渠道、多途徑,了解合作的意義。
在日常生中,我們常有意識地帶領幼兒參觀一些需合作的工作,如參觀服裝廠,通過參觀,孩子驚訝地發(fā)現一條褲子要經過這么多環(huán)節(jié),需要工人之間相互協(xié)調、配合并承擔一定的責任才能完成;組織孩子們觀看雜技、木偶表演,讓孩子們在欣賞之后開展討論;“為什么他們的表演這樣精彩?”。另外,還帶領孩子們走進快餐店、走向田間,參觀成人的勞動;利用親子運動會、欣賞故事、日常生活等活動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處處有合作,逐漸幫助幼兒樹立合作的意識,知道合作的重要意義。
2、讓幼兒在失敗中樹立合作的意識兒童最初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機體,而不知道他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如,開始游戲時,四個孩子在商討搭建構主題,他們各執(zhí)己見,使游戲遲遲不能開展。面對這種情況,一般來說,教師往往關注的是幼兒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否搭出“顯形”的建筑結果,而注意不到多給幼兒提供自由、自主的商討機會,讓幼兒在相互的交流中,親身感受被接納、被拒絕甚至爭執(zhí)得各不相讓——這些對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隱性”的教育價值。實踐證明,教師只要真正地把“商量怎么玩”的機會留給孩子,那么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就會變成幼兒的積極需要。如果因為沒有商量的結果致使游戲結束后地上仍然是幾塊七零八落的大小積木,老師就可以借機幫他們一起找原因,引導孩子們悟出,我們的主意太多,誰都想搭自己的,別人的我們都不同意,所以沒搭出來。經過引導,他們發(fā)現每個人的想法都有好的地方,把好的想法和在一起就是一個更好的主意。幼兒紛紛表示,明天快點商量,先聽誰的都行。雖然孩子對求同存異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但初步萌發(fā)了他們合作的欲望。
二、教授方法,掌握合作技能,提高合作能力結構游戲的合作包括游戲開始時的商定主題、分工,搭建過程中的互助與支持以及自始自終的認知沖突。如果每逢合作開始就都以失敗而告終,自然會影響幼兒合作的信心。由于幼兒知識經驗缺乏,思維水平有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教師應該不斷支持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踐,并及時幫助幼兒發(fā)現合作的方法,積累合作的經驗。
1、學會交流,分享經驗要協(xié)商、要交流,語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學習合作用語、促進幼兒間的交流始終貫穿于我們的實施過程中,如邀請語“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嗎?“請你幫幫我吧”……商量語“可以嗎”“還需要什么能?”“借我一下嗎?”“換一種方法,好嗎?”在每次的活動中總是鼓勵孩子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多和同伴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們的話題多了、想法多了、交流多了、互不搭理的少了、爭執(zhí)的少了、協(xié)商討論的多了。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孩子們學到了同伴好的合作經驗,從而提高了合作技能。
2、學會分工,學會合作游戲主題確定后,幼兒之間就該進行分工了,然而幼兒初期的合作往往是每人搭一座房子合起來就是小區(qū);這邊搭橋,那邊搭車庫就稱之為街道。通過這種合作,孩子雖然也能體驗到快樂,但各個人的搭建基本是獨立完成的,幾乎不需要任何的交流,因此,對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意義不大。但引導幼兒在搭建的過程中去發(fā)現一些問題,則可以促使他們?yōu)榻鉀Q問題去協(xié)商、互助,在合作游戲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如在搭建立交橋的過程中,當幼兒發(fā)現橋墩不穩(wěn)固時,A小朋友用薯片筒擺了擺發(fā)現還是不穩(wěn),就主動去問旁邊的B小朋友;B小朋友想了想,換上了幾塊長方形積木。而C小朋友說這樣太浪費,說著就把一塊圓柱體放到薯片筒中,使薯片空筒借助圓柱積木“站穩(wěn)”。大家在解決共同的問題中,看到了集體的智慧,嘗到了合作的“甜頭”,同時在交流中,學會了不斷發(fā)現問題,是“問題”引起了幼兒的不同看法,同時有又引發(fā)了幼兒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從客觀上創(chuàng)造出相互交流、共同討論、實踐檢驗、分享經驗的機會,使幼兒在不斷發(fā)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了合作能力。
3、觀察幼兒的合作行為,有的放矢,因勢利導有意識地觀察幼兒的活動,不斷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幫助幼兒提高合作技能的有效途徑。
對于幼兒來說,人數越多、合作的難度也越大;不同能力、個性幼兒的組合也有其自身的利弊:“強強”組合易在合作過程中發(fā)現爭端,互不相讓而導致合作失敗。針對這樣的組合,先讓幼兒體驗合作失敗帶來的不快與失落感,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學會欣賞別人,學會協(xié)商、學會理解和接納他人的觀點和建議,在必要時做出讓步,真正做到強強聯(lián)合;“強弱”組合的幼兒雖然不會發(fā)生以上的情況,但往往是強者擔當指揮者的角色,弱者只是隨從者,長此以往,強的更強,弱者則進步不大。此時的分工顯得尤為重要,讓能力弱的幼兒多思考、能力強的多幫助,做到強弱互補,共同提高;“弱弱”組合相應的比較缺乏自信心,很少體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教師就應及時介入,給予鼓勵與幫助,逐步樹立信心。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可以堅信,豐富的游戲生活為我們對幼兒合作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教材。而對幼兒進行良好的合作教育也必須將為我們的后代、為我們的生活增添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