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9-1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作者:劉勇赫
前兩天,我接受中國教育電視臺專訪,評論家長“手機依賴癥”的問題。這個問題被大家重視起來的原因,是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就在不久前,河南鄭州的一位母親與孩子在馬路上行走時,因為光顧著看手機,而忽略了身邊兩歲半的兒子,小男孩被過往的車輛撞到后,碾壓頭顱導致當場死亡。聽到這則消息,相信有孩子的家長都會倒吸一口涼氣,據電視臺統(tǒng)計有17.8%的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看手機,而51%的家長偶爾看手機,我敢肯定這個數字還是比較保守的。
在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中,親子之間的互動是奠定一生幸福與成功的基礎,不可以被任何事物所替代,因此我不相信手機廠商的鬼話——你可以通過它做任何事情!事實上,手機在親子互動方面沒有起到任何好的作用,卻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其一,孩子備感失落,屬于一種家庭的冷暴力。很多家庭中,父母雙方拿起手機,讓孩子自己去玩玩具或看書。這種“省心省力”的做法其實是非常不尊重兒童的表現。在兒童眼中,爸爸媽媽對于手機愛不釋手,而對于自己卻置之不理,顯然手機比自己更重要,于是產生很強的失落感與自卑感。其二,孩子模仿家長,過早接觸電子產品。我們了解到,幼兒園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眼鏡,他們大多是觸屏手機與Ipad的忠實粉絲。其三,反應變慢,思維方式單一。經常關注屏幕的孩子,由于習慣被動接受信息,他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會更加猶豫不決,處理方式也比較單一,還容易出現情緒暴躁,耐性差等特點。
手機依賴是一種病嗎?當然,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問題。任何對于人或物的過度依賴都帶有明顯的自閉癥特點:興趣狹窄、行動刻板與社交主動性低下。手機阻斷了內向人說話的機會,也讓外向人不再自如表達。微信、微博、QQ名為聊天工具,準確來說是社交輔助工具。如果打個比方來說,拐杖屬于行走的輔助工具,一個正常人長期使用拐杖,他最終也就不會獨立行走了;同理,如果一個具有正常溝通能力的人,長期借助社交輔助工具,他的語言功能也會退化,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思考的問題。我們需要面對面的溝通,需要通過語言來傳遞情感與思想,這是人的基本權利與能力。
就像很多家長說的,手機如錢包一樣,出門不帶會感覺很不自然,手機已經成為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那么人們?yōu)槭裁磿蕾囀謾C呢?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手機是私人享用物品,機主對于手機有很強的控制感。除此之外,在操作手機的時候,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屏幕上,可以暫時緩解生活中的壓力與煩惱。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手機成為了一種人際交往的媒介,大大降低了交往的成本;此外,信息時代要求人們快速接受信息的更迭,手機恰恰滿足了這一需求,人們被迫通過手機來了解外界變化的節(jié)奏。我在接受采訪時,明確地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人們對于手機的依賴,恰恰表明成年人缺少生活的目標與生活的內容。父母極度空虛與焦躁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了自己的孩子,這便是手機依賴的最大毒害。
如何緩解這一問題呢?一直作為受害者出現的孩子,卻恰恰是解救手機依賴的救星。“如果在家實在不知道做什么,就陪孩子玩吧!”我經常會和我最好的朋友們講這句話,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總在考慮機會成本,而比來比去,我覺得陪孩子玩這件事情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事情。我始終堅信:“家庭是早期教育的最佳場所,家長是孩子幸福成功人生的奠基人。”鑒于手機危害大,我在家中給自己提出了幾條要求。
其一,太太使用手機時,我一定把手機扔一邊。在孩子面前,兩個人不能同時使用手機。這樣做的目的是,我要讓孩子知道,手機不是成人生活的全部。
其二,孩子找我玩的時候,迅速把手機扔一邊。在爸爸眼中,寶寶是第一位的,手機比起來微不足道。教育有的時候很微妙,你的“表演”,給了孩子更多的啟示。
其三,手機不是早教工具,早教工具自己開發(fā)。很多軟件商看到親子這塊市場,開發(fā)出多款電子親子游戲。我覺得這是非?;闹嚨模H子互動什么時候開始需要第三方的支持了?我們可以在家中利用最用最簡單的枕頭、墊子、紙等開展親子游戲,讓孩子感受到和父母在一起開心有趣,長知識。
其四,作息規(guī)律,豐富親子生活。如果你總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那么證明你是一個日常中沒有作息,生活中沒有計劃的人,這會給孩子起到不好的帶頭作用。早上陪孩子做早操、跑跑步,睡覺前與孩子一起讀繪本,聊聊天,周末帶孩子周邊游覽一番,你會發(fā)現,你的生活也在發(fā)生變化,曾經被手機控制的日子一去不返。
突然想起了陳奕迅的一首老歌——《沒有手機的日子》,是不是我們也該換一種生活方式了呢?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