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5-11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每個孩子都會表現(xiàn)好,有希望得到表揚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都有受家長責怪的時候;如何鼓勵孩子最有效?如何使孩子在批評中進步?針對家長的困惑,專家解析如何批評孩子才會聽?
案例:
五歲的Jack有一天從媽媽的洗衣籃里面拿出一條很大的沒有洗的臟浴巾,裹在身上玩兒。Jack爸爸自然很生氣,于是把他身上的臟毛巾一把奪了下來,然后批評了Jack不應該亂動洗衣籃。結果Jack非常委屈,淚眼汪汪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撅著小嘴還挺生氣。最可氣的是,類似的事情之后屢屢發(fā)生,Jack還是會拿洗衣籃里的臟衣服、臟毛巾玩兒,讓大家很郁悶。
專家分析:
孩子有的地方做得不對,是應該得到批評和指點的。但很多家長誤以為批評就是一種權威的象征——因為是大人說的,所以孩子就應該聽。批評其實并不是喝斥,而是以理服人,然后循循善誘,將錯誤做法會產生的后果告訴孩子,孩子才會接受。
正確做法:
Jack剛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于諸如過馬路不能亂穿,在教室里要安靜聽講,電和火是不能玩的這樣的事情,還處于探究階段。從成人的角度看是CommonSense(常識)的東西,他們其實還分辨不清正確和錯誤的做法到底是怎樣
對于孩子做錯了的事情,家長一定要使用“建議式的批評”。比如,5歲的Jack只是想找一塊大大的毛巾裹在身上玩兒,他并沒有意識到從洗衣籃里拿的毛巾是媽媽收集在一起要洗的,媽媽洗衣籃里的東西不能動,也不知道臟東西不能往身上裹。首先,家長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爸爸應該說“Jack,這個毛巾是臟的,有味道,我想你一定喜歡干凈的,香香的毛巾對嗎?”這樣的話語雖然并沒有指責孩子做錯了,但是通過建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之后,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這么做為什么不對,后果是什么。爸爸可以說“媽媽的洗衣籃里放的都是臟衣服,是媽媽收集起來要洗的,不能亂動。你拿臟毛巾玩兒把你自己身上的衣服也弄臟了,媽媽要洗更多的衣服,洗衣服是很辛苦的。”
最后,在孩子認同了家長的說法之后,再告訴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確的。這時,爸爸應該說,“那你把這一塊放回到洗衣籃里,然后去問媽媽要一條干凈的來玩,好嗎?”
這個例子和下雨天往外跑的故事其實是一樣的。有的孩子在下雨天就是要吵著出去玩,家長怎么也攔不住。有的家長就生硬地攔著,結果孩子嚎啕大哭。有的家長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玩別的,可是孩子越大這招兒越不好使,時間長了也不管用。
正確的引導方式其實就是告訴孩子,下雨天出去玩兒很容易感冒,如果一感冒明天后天想要去玩(比如去小朋友家參加生日會)就不能去了。用這種建議式的方法,讓孩子意識到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這種后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應該用“建議式的批評”引導他們主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因為家長或者長輩生氣或者不高興,所以不做某件事。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是讓他們最終能夠成為有獨立思考,有邏輯思維,能分辨得清是非黑白的人,而不是屈從于權威的人。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