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23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幼師心聲:
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感覺現(xiàn)在的孩子真是一批不如一批,兩只手還不如殘疾人靈巧,遇到困難只會哭著叫媽媽,甚至有的孩子5歲了,還只會喝奶。如果犯了錯,家長竟然說:您批評我,別說孩子??粗@些孩子和家長,我真是極度震驚加無語!
早期教育太重要了。往往孩子出了大問題,家長才會意識到,已經(jīng)來不及了!。
看到這張?zhí)樱已矍案‖F(xiàn)出很多孩子驕縱又無能的場景:比如:3歲多的孩子,還被父母追著喂飯;4歲多的孩子,一群朋友聚餐時,他膩在媽媽懷里,要媽媽喂吃喂喝,稍不如意就哭鬧不止,完全不顧忌其他人的感受;5歲多的孩子,在公交車上心安理得地坐著,旁邊站著年邁卻小心翼翼地護衛(wèi)著他的奶奶……
這樣的情景常常讓我感到難過,也為很多孩子的未來擔憂。
孩子的無能讓我震驚
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Jean Baptiste Lemarck,1744.8.1.~1829),曾提出“用進幼師心聲:孩子的無能讓我震驚廢退學說”,中心論點是:環(huán)境變化是物種變化的原因。環(huán)境變化了使得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經(jīng)常使用而發(fā)達,有的器官則由于不用而退化。這個學說雖然不能準確地解釋人類進化原理,卻能解釋我們很多孩子“兩只手還不如殘疾人靈巧,遇到困難只會哭著叫媽媽”的原因。孩子是無辜的,他們的無能和任性,完全是家長溺愛縱容的結果。因為家長無視他們的獨立性,舍不得他們吃苦,事無巨細,都要包辦代替,剝奪了他們獨立發(fā)展的機會,才使得他們心智遲鈍,手腳笨拙,離開父母寸步難行。
下面是美國教科書上羅列出來的,在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時,在各個年齡階段要求做到的事情。
用杯子喝東西: 8-12個月
自己吃東西: 8-14個月
穿夾克或毛衣: 2-3歲
穿鞋襪 :2-3歲
系鞋帶 :4-6歲
刷牙: 2-3歲
洗手 :2-3歲
梳頭: 4-6歲
整理衣柜的衣物: 5-7歲
選擇次日的衣物: 6-8歲
從頭到腳自己穿著: 5-6歲
洗澡: 6-7歲
洗頭: 7-8歲
吹干頭發(fā): 12-14歲
到商店買衣服 :10-14歲
家長們不妨仔細看看,再捫心自問: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備與其年齡相應的生活自理能力,靠自己的力量打理好生活上的這些瑣事。如果不能,是孩子太笨,根本就學不會?還是家長憑著一廂情愿的溺愛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和發(fā)展的可能。
我想提醒父母: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你不能代替孩子生活一輩子,真愛孩子的話,一定要注重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該放手時就放手,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導孩子形成自立的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從小就獨立的孩子才自信,自信而獨立的孩子更懂得自愛與愛人,走入社會后更從容不迫,應對自如。
最后,我摘錄一個被網(wǎng)友記錄的發(fā)生在國際航班上的故事:
一美國婦女帶著一個六、七歲的女兒。十多個小時的航程中,不見她有摟抱女兒的動作,也未聽“乖乖”、“寶貝”地不停叫喚。一切都讓孩子“自力更生”。比如上廁所、比如向空中小姐要水喝。只是有時提醒指點一下。
最讓人難忘的是用餐時孩子的節(jié)儉精神、衛(wèi)生習慣和環(huán)保觀念。撒在活動板上的面包屑、黃瓜皮撿起來吃。吃完后,自己用紙巾抹嘴、擦手,把塑料飯盒等放進垃圾袋。一切都井井有條。
而鄰座一中國婦女,也帶一個同齡男孩,管教方法卻截然相反,對孩子親熱的不得了,撒尿陪著,吃飯抱著,又哄又喂,小孩無禮、任性、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