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對于幼兒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在游戲中幼兒可以獲得相應的成就感、興趣性體驗、自主性體驗等,教師正確有效地介入不僅可以豐富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也有利于凸顯游戲的價值并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通過對已有研究進行梳理分析,能夠了解我國學者對教師介人幼兒游戲的研究現(xiàn)狀,更加有針對性地為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提供參考。
一、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研究現(xiàn)狀
游戲是幼兒的重要活動,是幼兒表達和表現(xiàn)自我的方式和途徑,對幼兒發(fā)展十分重要。教師作為幼兒成長的重要他人,積極有效地參與和指導幼兒游戲,可幫助幼兒主動性、社會性的發(fā)展。
(一)介入時機
教師介入幼兒游戲,首先涉及到選取介人時機的問題。只有當教師選取最適當?shù)膮⑴c幼兒游戲活動的時機才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活動目的。一些學者就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做了探討。金錦秀總結出六種情況需要教師及時介人,即當幼兒的行為希望得到成人認可時、有求助需求、探索興趣即將消失、“認知結”出現(xiàn)、幼兒的角色游戲發(fā)生糾紛、活動有停頓時或因材料安全險情即將出現(xiàn)時;陳瑜認為幼兒難以將游戲順利進行或在游戲中出現(xiàn)不良的因素時、幼兒主動尋求教師幫助時則是教師需要介入游戲的時機;承志琴認為在角色游戲中,當幼兒的行為產(chǎn)生沖突而自行不得解決、個別幼兒出現(xiàn)一些新行為時,或者因幼兒的溝通、交流、交往方面出現(xiàn)問題而不得自行解決時,當幼兒的行為不符或長時間脫離了角色時,當幼兒的游戲很無聊,情節(jié)長時間得不到發(fā)展時,以及幼兒的行為不安全時,教師都可以以角色身份介入。
盡管各位學者對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時機的界定不盡相同,但大都強調要以觀察為先導,不盲目介人,觀察是了解幼兒的重要途徑,通過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以找準介人契機,大致上都可以從幼兒、教師、活動本身三方面來分析,從幼兒的角度來說,當幼兒探索興趣消失、遭遇游戲困境時可介人;從教師角度來說,當幼兒主動求助或游戲活動嚴重偏離教學設計時需介入游戲活動。從活動本身的角度來說,當游戲活動不自然順暢、出現(xiàn)超出規(guī)則的行為方式或出現(xiàn)危險因素時則需要教師及時介入,但無論哪種情況下的教師介入都應該是以不阻礙幼兒愉悅的游戲性體驗的獲得為前提和基礎。
(二)介入方式與方法
諸多學者對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方式與方法都進行了相關論述,例如,劉秀娟認為教師介入游戲的方法有:平行介入法、垂直介入法、角色介入法、強化介入法、情境介入法等;包紅英認為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方法有.材料介入法、設疑介入法、情景介入法和規(guī)則介入法;呂秀英將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方式分為平行式介人法、交叉式介入法、垂直式介人法;介人方法主要分為語言指導(發(fā)問、提示、鼓勵與贊揚)和行為指導(身體語言、提供材料、場地布置、動作示范)。陳琦認為應該根據(jù)游戲內容選擇介人方式,如語言提示、行為暗示、環(huán)境的隱性介人、直接干預。陳美菊認為要融合直接介入和間接介入、情感性鼓勵和技藝性幫助等多種形式,靈活選用不同的方法,發(fā)揮互補優(yōu)勢。
關于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方式和方法,教師多是以游戲支持性的角色介入的,即一般認為教師介入會對幼兒游戲產(chǎn)生積極影響。就介入方式而言,無論是平行介入法、角色介入法還是情景介入法,都是以內部干預的方式介人,也就是說是以游戲中的某個角色身份去參與游戲,并通過運用角色去引導幼兒的游戲行為;垂直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直接干預、規(guī)則介入法等方式則屬于外部干預,是以游戲之外的身份如旁觀者、“現(xiàn)實代言人”來介入。無論是內部干預還是外部干預,教師都通過運用口頭語言和肢體動作以及借用外界物質材料來完成介入過程。
(三)介入頻率
介入頻率是指在一次游戲活動中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次數(shù)多少。金圣悠認為“介入頻率的高低可以影響教師對介入時機的把握,提高頻率的介入會縮短教師對游戲進行觀察和判斷的時間,因此教師對介入時機的判斷就會出現(xiàn)偏差”,此外,介入頻率的高低還顯示了教師對介入行為的態(tài)度。方深認為教師的指導行為與幼兒的游戲發(fā)展、幼兒的游戲體驗并不一定成正比,現(xiàn)實情形中,教師介入角色游戲的頻率過高,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傾向,對游戲活動的發(fā)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教師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去介入游戲,主動且高頻率的介入行為會致使教師對恰當?shù)慕槿胗螒驎r機的判斷出現(xiàn)誤差,和游戲活動的最佳效果并不總是成正比,因此教師應該控制介人幼兒游戲的頻率,避免高頻次的介入行為,而影響教師介入頻率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與教師的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有關??傊?,過分高強度的介入頻率并不利于游戲活動的展開,教師的介入頻率應適度,把握最佳的介入時機和方式。
(四)介入策略
除了關于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和方式的研究,部分學者也探討了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策略,通過對已有研究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對介入策略的研究主要從教師層面來分析。
從教師角度來說,在教師實施介入行為之前,要對設計的教學活動的目標有清晰明了的認知,部分學者就此做出了探討。李憲勇認為教師要樹立以幼兒為本的教育觀,教師介入以讓幼兒在游戲中得到更大發(fā)展為目的,要轉變教師的角色,也要科學觀察和解讀孩子的游戲行為,從而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和需要以及游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改進。陳美菊認為教師介入過程中要秉承“強化主體發(fā)展,彰顯游戲精神”的原則、“仔細觀察、梳理,尋找最佳契機”。陳琦認為教師要細致觀察,判斷幼兒的介入需求,并且觀察幼兒反饋能夠及時退出游戲。嚴英認為教師可以運用間接的語言提示幼兒,也可借助材料提供。另外,有學者根據(jù)教師的年齡給予不同的指導策略。金錦秀認為青年教師更注重幼兒實際困難的解決,多運用指令性的指導策略,其次是詢問式,中年教師指導策略的頻率比青年教師稍多,更注重幼兒能力的培養(yǎng)。
綜合各學者的觀點,關于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策略主要是首先要深入透徹觀察幼兒的整個游戲活動,能解讀幼兒游戲行為,不盲目直接介入,要在熟知游戲現(xiàn)狀的基礎上把握準確的介入時機,以最恰當?shù)胤绞浇槿胗螒?,并且能夠在游戲得以順利進行下去且幼兒的反饋良好時及時退出游戲。在過程中,教師的介入方式大都是交叉式的,以語言提示介人為主。
二、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研究趨勢
關于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方式的研究是在認為成人介入游戲對幼兒的積極影響的基礎之上展開的,認為游戲可以增強幼兒對游戲的專注力、興趣,提升游戲的結構化程度,但是也應看到成人介入幼兒游戲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譬如會抑制幼兒按自己意愿進行游戲的能力,不得不屈從于教師的過度介入而進行所謂的“老師的游戲”,因此對教師介入幼兒游戲要以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去看待,既要看到教師的介入對推動游戲發(fā)展的積極作用,也要考慮到不恰當?shù)慕槿藢τ螒蚣坝變喊l(fā)展的消極影響。
雖然對于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已有研究也取得一定的進展,但是總的來說,教師對幼兒游戲介入的研究范圍還是略窄,已有研究主要是對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具體介入時機、介入方式及介入策略的探討。在研究方法上,也多是以一線幼兒教師對自身的實際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為主,從經(jīng)驗的角度提出相關的看法。筆者以為,在研究方法的選用上,可增加問卷調查法及觀察法等,例如:研究不同類型游戲中教師的介入方式、頻率的區(qū)別,如在角色游戲中教師的介入方式是以角色介入和情境介入法為主等,而在建構游戲中則更多地運用直接介入法。
此外,由于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頻率高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當教師工作量大、教學經(jīng)驗不足時則更易出現(xiàn)高頻率盲目地介入行為,為此,可以從教師個人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來探討教師介入幼兒游戲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從而通過提高教師學習與專業(yè)發(fā)展使游戲中的師生互動更加和諧、科學合理。就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目的而言,作為教師應該分清自身介入幼兒游戲的出發(fā)點是什么,不僅要關注幼兒表面可視化的游戲行為,也要能夠體察到幼兒的情感需要,兼顧幼兒的認知、社會性發(fā)展和情感發(fā)展需要,游戲應該是能夠給幼兒帶來快樂感和愉悅感的活動,要避免因過度追求認知目標而忽略幼兒自身的需要,要始終以幼兒的需要作為介入行為的重要前提,切實把握好師幼互動的節(jié)奏。
三、小結
總之,教師介入幼兒游戲對幼兒能力和社會性發(fā)展有著重要且深遠的意義,不管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和時機介入幼兒的游戲,都應該是以不阻礙孩子興趣性體驗、自主性體驗的獲得為前提,掌握正確的介入時機,運用相應的策略和方法與手段,對游戲進行有效介入,提升游戲活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