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7-16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2年12期
備課組是培植教師互相學習、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的一種有效研討形式,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園內教學資源,滿足教師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能更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園充分利用備課組平臺,緊緊圍繞“學科特點 高質課堂”,開展系列學習研討、交流分享活動,刷新了課堂教學理念,提升了教師專業(yè)能力。
一、一串“鑰匙”,找準領域研究切入點
長期以來,我園社會學科組已積淀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經驗、教學案例,為讓社會學科組在原有基礎上有突破,從切入點上求創(chuàng)新,運用“課題、組員、制度、評優(yōu)”這串智能鑰匙,開啟社會領域的新篇章。
1. 理念先行,課題引領
我園從2009年9月就開始了蘇州市“十一五”重點立項規(guī)劃課題研究《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幼兒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研究》,此課題側重幼兒社會實踐和社會情感的培養(yǎng),為社會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和操作性,推動了幼兒對自我、他人、社會、自然之間的整體認識和體驗,謀求幼兒、教師、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和諧發(fā)展。四年來,在課題研究的引領下,我園在社會領域研究中積淀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具有園本特色的社會課堂教學模式。
2. 管理跟進,制度導航
根據我園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師的發(fā)展需求,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備課組活動制度,以確保備課組活動的開展及活動的質量。一是明確備課組組長的職責:每學期通過調查、訪談、問卷等形式了解教師在社會領域的真實需求與困惑,有目的的刪選、有計劃的安排每周一次的備課組活動內容。二是運用好備課組成員的智慧,每次活動有具體負責人、重點問題探討,研討內容來源于課堂又回歸到課堂的理念。三是發(fā)揮備課組成員的輻射力,將備課組研討活動中的一些新理念、新設想、新舉措,在自己相應的年級小組備課組活動中進行傳達與點撥,體現分層式、引領式、互助式研討模式。
3. 舉措齊步,課例引薦
九月份,我園進行了“40歲以內青年教師社會評優(yōu)課”,從評優(yōu)課競賽情況中,推選了四節(jié)活動申報本屆課改展示活動,園內骨干教師從規(guī)則、自信、關愛、堅持四個不同角度,通過親身體驗、故事分享、課件輔助、情感遷移等方式,促進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fā)展。同時這四節(jié)課從9月份開始提前做好了磨課準備,其中《遲到的小明》和《我的本領》已經進行了一課三議的研討,教案已經比較成熟。
二、一支“畫筆”,找到團隊引領著力點
每個教師在專業(yè)成長中都有不同的發(fā)展需求,備課組就像一支“畫筆”,給教師們繪制適宜的空間、環(huán)境,讓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下尋找發(fā)展共同體,提高備課組團隊引領的實效性。
1. 走近教師,建立指標
我園從調查備課組教師的現實需求著手,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取向的教師各取所需,形成系統性、指標性教師研討社團。主要開設了教學目標、活動準備、環(huán)節(jié)設置、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資源利用這幾個社團,每個社團確立一個中心負責人,定期組織成員開展學習交流、研討分析活動。備課組每兩周開設一次社團分享交流活動,每次有一個重點交流社團,分享近期主要活動成效與經驗,提出需要尋求的幫助與指導,實行社團之間的互助提升、理念拓展。
2. 走進現場,尋找方法
在社團式理念學習的基本上,我園更注重從教師實踐的需求著手,來提升教師在社會學科領域中的把握度,主要采用案例再現、現場診斷、情境模擬、教學視頻等形式來尋找適宜的組織策略與方法。案例均來源于社會學科組成員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重點從每月進行一次的“社會同題異構”課堂教學研討中產生,在自愿申報、組員推薦、集體刪選的過程中,實現內容早約定,教學同修整,方案齊完善,經驗共分享。
3. 走進故事,提升能力
骨干教師、老教師在多年的社會領域的鉆研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我園讓分享成為備課組的一劑良方,建立合作共同體,用她們積累的經驗故事來引領青年教師,不斷發(fā)現教師的成長需求。共同體的成立,首先是骨干教師、老教師在期初的備課組活動中,主動推薦自己在社會領域中最有影響力的故事;其次是青年教師在分析自己所需的情況下闡明自己的選擇意向,最后在互換意見、目標一致的過程中簽訂教師合作共同體承諾書,開展相關活動,每學期在備課組內匯報1~2次共同體活動成果。
三、一把“改錐”,抓住課堂教學生長點
緊緊圍繞課堂教學,運用群體的智慧,從教師的備課、聽課、評課入手,從教學的細小處、現實處挖掘生長點,最大程度地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的生長,實現高質的課堂教學。
1. 集體備課,預約課堂
集體備課是集教師群體的智慧和經驗,共同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方法,具有同伴互助、交流合作、資源共享等特征。在集體備課中我們遵循個人初備→集體研討→修正教案→重點跟蹤→課后交流這一集體備課程序,實現“對話式”集體備課。首先,研讀教材與文本對話,由備課責任人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認真設計教學流程,并對課堂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手段、教法、學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其次,精心預設與虛擬課堂對話,組內成員根據提出的問題集思廣益、展開討論,尋求問題的突破口,以此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自我探索、自主應對生成性問題的教學智慧。最后,實踐反思與真實課堂對話,教師結合個人理解、教學經驗、語言風格等內涵,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設計和行動,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2. 精細聽課,品味課堂
聽課是一種對課堂進行仔細觀察的活動,是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我園充分發(fā)揮教師社團的作用,實行分塊式觀摩聽課,從不同角度品味課堂教學。社會學科的每個社團在關注自己的研究項目的同時,另外選擇一個問題進行思考,①參與度:體現幼兒為課堂主體,重點關注幼兒的層次性,個性化發(fā)展。②親和度:體現師幼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和諧平等。③自主度:體現開放性思維,讓幼兒參與到課程的實踐與體驗中。④整合度:體現新理念、新思想,盡力實現學科間的融合。⑤拓展度:促進幼兒將課堂中的知識內容延伸到生活,為生活服務。這樣,在聽課的過程中就能抓住課堂教學中實實在在的問題,真正讓教師圍繞來自自身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精致化的專題研討。
3. 多元評課,提升課堂
評課是借助團隊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師的教學行為及其背后的支撐理念,提出問題的核心所在,并提供適合于當時教學場景的可供選擇的行為方式。我們采用教師自評、同伴互評、行政點評這一漸進式的評課模式來展開研討,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自評即個人教學反思,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談目標達成度、幼兒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教師自我教學的行為。幼兒的學習狀態(tài)是教師自評的聚焦點,主要從幼兒的參與狀態(tài)、交往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以及生成狀態(tài)幾個角度入手。同伴互評是一個思維碰撞的研討模式,老師們針對聽課情況,找亮點、挖不足、扣細節(jié)、引爭議、尋對策,在碰撞中聚焦,從解決問題的“技術”層面上升到學科本質的理性思考。行政點評是一個系統引領的模式,力求通過與教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探討,使執(zhí)教教師得到既學會如何反思自己教學行為、又知道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的雙重收獲。
(供稿/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