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8-0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怎樣的課才算“好課”?作為從教三十多年的人,回顧自己上過與看過的課,總覺得稱得上“好課”的不外乎這么幾個“有”。
總結(jié)起來是四句話:要有人,要有料,要有趣,要有變。
如果濃縮一下就是要有味,能讓人回味無窮的味。
1、課堂要“有人”。
你的課堂上,有生命的成長嗎?
有人的第一層含義,當然是有學生。
作為一位教師,應該努力從教育的本原,來認識我們的課堂,教育是面對人,幫助人的生命生長的,著眼生命生長的課堂,必然是基于學生實際,要從學生生命生長需要出發(fā)的。
我們在課上總是習慣于指向考試,指向升學,我們灌輸給學生的,很少是指向批判、體驗、創(chuàng)造的。
考試升學,找好工作,討好老婆,過好日子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著眼于人的,但是人生絕對不僅僅是這么一條直線。
如果我們的課堂給他們的就這么一條直線,那么將來他們一旦遇到挫折,離開這個軌道的時候,他們就不知所措了。
給課堂注入個人風格。
“有人”的第二層含義,就是有我們自己。
所謂有我們自己就是要有我們的個人風格,是我的“課堂”,這里面包含著“我的”教學哲學。
每個人包括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教師的個體意識,就會失去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
做教師的,學徒,到匠人,到藝人,到專家,這個過程中我們所教的每堂課本就是不一樣的。
這原本是常識,可是我們在課堂教學評價時往往只有一個標準,這標準更多的時候是無視施教教師和受教學生的。
課堂上要關(guān)注情境中的人。
所謂“有人”,還包括不在場的人,比如教材的編寫者,教學綱要、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的制定者,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些孩子身邊的人,這才是我們掛在嘴上的“教學情景”。
我們對情境的理解是有誤區(qū)的。
我們喜歡“設(shè)置情景”,什么叫“設(shè)置情景啊”?就是編,編假話,編個套子,讓學生鉆進去,然后關(guān)起門來打狗。
真正的教學情境,如加拿大學者范梅楠所講,包含學生近期在家庭、在社區(qū)所遭遇的實際生活。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就是近期與這位學生所發(fā)生的各種關(guān)系,這個關(guān)系就多了去了,不僅僅是人,還包括我們所處的課堂這個實景。
我認識的一位美術(shù)教師張曉明在講到,雕塑類型辨析時順手拈來施教教室的墻柱和方格玻璃窗為例,讓學生感知什么是圓雕,什么是透雕。很自然引過來了。
課程資源的利用就應該是隨機的,信手拈來的,但是又不是隨意的,它始終緊扣著課堂教學的目標,為實現(xiàn)或者達成教學任務而服務的。
2、課堂要“有料”。
“有料”,換一個角度講,就是課程資源。
一堂好課,教師是會從實際的教學情境出發(fā),開發(fā)和利用相關(guān)的教學資源的,這資源既有我們自身的經(jīng)驗積累,更來自與學生的互動。
我們必須明白“我”就是課程,“我”就是課程資源,同樣,課堂當下發(fā)生的,每一個教師之外的存在,也是課程,也是資源。
問題是在具體的課堂上我們?nèi)绾蝸碚{(diào)動和使用這些資源。當然有料是要建立在教師自身的功底和閱歷的基礎(chǔ)上的。
3、課堂要“有趣”。
所為趣味性,就是課堂能讓學生產(chǎn)生發(fā)現(xiàn)到某種稀罕之物的興奮,迫不及待地要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與大家分享他的樂趣。
人總是喜歡發(fā)掘神秘的寶藏,尤其是孩子。有趣的課堂,就是要帶領(lǐng)學生走進神秘的境地,尋求知識的寶藏。
我們在設(shè)計教學方案時,總是習慣了搬教參,甚至于習慣了等集體“備課”給我們提供一個現(xiàn)成的教案。于是我們就慢慢喪失了對教材深度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這種“無趣”與“無情”慢慢導致了我們課堂的枯燥乏味,誘導了學生的漫不經(jīng)心的,被動接受,敷衍了事。
有趣的課堂會將學生的天賦、洞察力、以及多元的視野聚焦在他們對生命的挑戰(zhàn)上,進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可能,也就會尋找到我們從未想過的答案。
“有趣”的資源就是能夠觸發(fā)學生思考的。
4、課堂要“有變”。
“有變”說的是一堂好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隨機的,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動態(tài)生成”。
一堂好課是一定會根據(jù)課堂的實景調(diào)整教學預案和教學方法的,這樣的課堂才是有張力,有靈氣的。
教學面對的是人,既然人是活的,我們怎么可以死守預先設(shè)定的教學方案呢,又怎么能夠按照一個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呢?
其實,有變的課堂就是要打破我們對他人的迷信,對標準的迷信。
我們的課堂要勇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模式,不能用一個不變的標準來認識自己。
因為生命是多元的、變化的,決定了教育必須是多樣化的,而不是刻板化、模式化,好的課堂總是會在變化中收獲教與學的愉悅。
做到這“四有”,需要培養(yǎng)四種能力。
如何上出這樣的好課?
需要學會四種能力:解讀文本的能力、靈動的能力,沉穩(wěn)的能力,“得意忘形”的能力。
1、解讀文本的能力。
在文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培養(yǎng)出有“問題”的人。
應試教學的弊端之一是把學生教得沒有問題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讓每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產(chǎn)生新的問題,使他們成為一個個有“問題”的人。
要讓學生有“問題”,自己先要成為有“問題”的人。
教師對文本的閱讀最要緊的就是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善于思考的學生。
2、靈動的能力:捕捉課堂上靈光一閃的瞬間。
所謂“靈動”,就是教育理論上講的教育機智,我的理解是“課感”,也就是教師駕馭課堂的靈感。
教師有了這種 “靈動”,在課堂上才能夠迅速發(fā)現(xiàn)、捕捉那些對課堂教學有幫助的瞬間,也才能夠及時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學的負面因素。
比如,課堂上突然有麻雀飛進了教室,怎么辦?一是把它趕出去,二是不聞不問,再有就是相機引導,跟課堂教學結(jié)合起來。
前兩種情況沒有及時消解不利因素,而“相機引導”就是具有課堂的靈感,能將一些預料之外的情況為我所用。
所以:“遇物則誨,相機而教。”教學不存在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靈丹妙藥,由于時間、場景在變化,教育的“變數(shù)”是永恒的。
既然“變”是永恒的,“不變”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要靈動遺憾的是,有些教師往往對這些火花和引子視而不見,甚至毫無感覺,原因就在缺乏獨特的感受力和敏銳的洞察力。
3、沉穩(wěn)的能力:別讓浮躁的心態(tài)污染了課堂。
所謂沉穩(wěn)就是不浮躁,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當中有一種很不好的現(xiàn)象,尤其是低年級,就是動不動就表揚:“你真聰明!”“你怎么會想到這個問題的?”過度就是一種浮躁。
許多情況下教師同樣很急躁,比如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完成練習、在與教師的互動當中,出現(xiàn)了思維、語言、表達阻塞的時候,有的教師就會拉下臉來:“這個我都講了多少遍了,你還不會?”
要想沉穩(wěn)地駕馭課堂,一定要克服這種浮躁的心理,埋下頭來,回到教育的本真。
教育不僅僅是考試和升學,教育的作用是幫助學生豐富生命的色彩,拓展生命的厚度。
比如適應生活、獨立生活、改善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使人成為人。
所以,在“靈動”的同時,還要講究“沉穩(wěn)”。
比如課堂上,教師要明白廉價的表揚是不利于學生成人的,同樣動不動就棒喝,也是不可取的。
換句話講,沉穩(wěn)就表現(xiàn)在,該表揚的時候表揚,該棒喝時就棒喝,一定要把握一個“度”。
4、“得意忘形”的能力:擺脫固有的模式束縛。
教學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如果用統(tǒng)一的“模式”去教,就會很機械、很教條,所以好老師的課堂要達到“得意忘形”之境界。
“得意”包括三個維度:
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要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主旨、特點和編寫者的意圖。
二是要“得學生之意”,也就是要了解學生的需要,適時調(diào)控學生的情緒,使之漸入佳境。
三是要“得課堂之意”,即充分認識到教育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套不變的、機械的程序。
“忘形”是指,一個好教師,首先得忘掉自己的教師之形,把自己與學生放在同一個層面,認識到自己是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要時刻以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
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種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機智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案。
三是要忘掉課堂之形,努力將課堂視為一個小社會和師生互動合作的舞臺。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與學生的合作中享受到教育的樂趣。
老師的課堂如果沒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能好在哪里呢?
所以課堂想要擺脫某種模式束縛,老師就要根據(jù)自己固有的知識、能力、水平、特長,來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好課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師的教育哲學,一個好教師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他的價值認知和價值取向的,他既不會隨心所欲,天馬行空,也不會為人左右,失去自我。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