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手教師在班級管理時都會感到困惑——怎樣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但這個問題的出發(fā)點本身就缺乏科學性:幼兒教師班級管理的目標不應是“實現(xiàn)自己的管理需求”,而應本著激發(fā)幼兒自我管理意識的原則,用游戲化和生活化的方式實現(xiàn)。幼兒教育絕對不是“小兒科”,和幼兒有效交流要建立在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全面了解之上,要將“只想讓孩子聽我話”轉(zhuǎn)變?yōu)?ldquo;反思自己該如何對孩子說話”。
貼近孩子生活的正面引導勝過批評說教,用提問激發(fā)孩子思考
事件:點心環(huán)節(jié)的“嘰里咕嚕”。“是誰在那里‘嘰里咕嚕’的?”這是在幼兒點心環(huán)節(jié),或者是安靜看書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會不由自主說出來的一句話。作為一名新教師,由于缺乏與孩子相處的經(jīng)驗,當發(fā)現(xiàn)孩子的“違規(guī)”行為時,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想辦法讓孩子安靜下來。我總是試圖“超出”孩子的音量,讓孩子立刻安靜下來(這樣的“方法”確實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似乎我的音量總是在不斷提高。我像十個手指頭按跳蚤一樣——你不要說話,他不要說話。我感覺累,孩子也無所適從。
反思:顯然,這樣的我,沒有定位好作為一名教師的角色。當我在和孩子大聲“比音高”時,其實自己已經(jīng)和孩子“攪和”在一起,互相也不明白對方的心愿和意圖,更不愿意幫助對方實現(xiàn)彼此的想法。我應該給自己正確地定位,用正面的語言、肢體信號或者是小游戲,引導孩子安靜,并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又啟示我們,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著教育的價值:晨間鍛煉、用餐、就寢、散步等都是與幼兒的生活直接有關的。語言,作為幼兒教師與孩子們在一日溝通中的重要工具,若能與孩子的心靈碰撞,想必一定能打動孩子,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真教育”。
就像一開始的例子,當孩子用點心“嘰里咕嚕”時,我們可以說:“有事情要商量的話,我們可以吃完點心后再聊聊。邊吃邊講話,會嗆到的。好嗎?”總比“是誰啊?吃點心時,不許講話”更能說到孩子的心窩里。
又如,中班的孩子活動能力較小班明顯增強,一些危險動作也隨之而來。當我發(fā)現(xiàn)班級里面有許多孩子都喜歡跪在椅子上時,我先是用語言提示:“請坐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還是有孩子跪在椅子上。于是,我靈機一動,與孩子討論,身體的什么部位可以碰到椅子。孩子說:“頭、手、腿、腳、背、屁股。”我追問:“上課的時候,你覺得身體的什么部位靠近椅子比較合適?”孩子說:“屁股。”我和孩子一起總結(jié):“這樣坐,最神氣。其他的坐姿不安全,萬一摔倒,老師會擔心的。”
孩子“自我管理”勝過“老師管孩子”, 把話說得可“測量”
事件:“吃飯時保持桌面干凈。”什么叫干凈?盡管教師在催促、檢查、提醒,可效果不是很明顯。于是,有一天我說:“什么是吃飯干凈呢?你檢查一下,地上和桌上的米粒超過10粒,農(nóng)民伯伯會傷心;有5粒,老師會傷心;3粒以內(nèi)算比較干凈,沒有米粒我送他1個大拇指。”很快,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小心翼翼地吃飯,并且邊吃邊看碗的旁邊是否掉米粒了。
反思: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著教育的價值,教師應把抽象的概念回歸具體的生活,讓孩子找到自我管理的根據(jù)。數(shù)是抽象的,但我們可以讓數(shù)回歸生活,“生活化”的數(shù)量,有時更直觀、易操作。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同樣可以運用簡單的數(shù)量來精確引導孩子。
比如,可以讓孩子“量一量”聲音。中班孩子已經(jīng)可以分辨樂音和噪音的不同,也知道噪音的危害,但總是不時地給教室制造點不必要的吵鬧。我問“知道什么是噪音、什么是樂音,對吧?”孩子說:“對。汽車開過時候的聲音、看書不安靜的聲音、尖叫聲都是噪音。”我說:“現(xiàn)在,請你們用自己的手摸摸你的耳朵。量一量,你的耳朵有多長,這就是你們的耳朵能聽的最大聲音。超過耳朵長度的聲音,也許就會使人不舒服了。”此后,我不再使用口令讓孩子安靜下來。當我舉起手指,用大拇指和食指組合的距離,來告訴孩子他們是不是制造了太多的聲響時,孩子會認真地開始檢查自己了。
又如,讓孩子走路時不要落下小朋友。一問孩子,走路的時候能不能推人、要不要掉隊,孩子的回答肯定是“不能”,可就是不能落實。于是,我解釋:“排隊的時候,請小朋友們用手自己量一量,前后兩個人空一個小拳頭的距離。”于是,滿眼都是“小拳頭”。“走路的時候,前后的小朋友之間的距離,”我兩手手心相對,兩手心相距為小朋友的一個肩膀長,“不能超過這個距離,也就是小朋友肩膀的長度。如果你偶爾不知道,老師會用兩只手來提醒你,是不是掉隊了。”孩子立刻開始研究肩膀到底有多長……
其實,像這樣的小游戲,我們還可以想出更多。既然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那我們不妨一起和孩子“量一量”這個世界,做一個有“度量”的教師。
生動的要求勝過抽象的說教,管理要求也可情境化
事件:聲控炸彈。中班孩子已經(jīng)很會“鬧騰”了,有時候教室里都是吵鬧聲。我說:“我準備在每個人的嘴巴里裝上一顆‘聲控炸彈’,當我們的噪音達到一定的程度,你們猜猜看,嘴巴里會發(fā)生么事情啊?”孩子說:“爆炸。”并且有孩子已經(jīng)捂住了自己的嘴巴,一臉驚訝。我說:“好,我現(xiàn)在是灰太狼先生,我要來裝炸彈了。”教室里立刻安靜了下來,有的小朋友捂著嘴巴,嘴角還露出調(diào)皮的微笑。其實,孩子們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游戲的情境中,孩子們相信是真的。關鍵是,教師的語態(tài)要生動有趣,不能恐嚇孩子。
反思:作為一名普通一線教師,我們一直在尋找與幼兒相處的最佳方法。例如,在班級管理時,希望采用的方法既要有趣,不傷孩子自尊心,又能激發(fā)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識,跟大家一樣,我也一直在努力。
又如,活動中,有孩子身體坐在椅子上,不停扭動(不是身體不舒服)?;顒咏Y(jié)束了,我說:“看來老師需要在某些小朋友的椅子旁裝個椅子牌警報器,當他‘欺負’我們的小椅子時,警報器就會立刻拉響。好了,我現(xiàn)在是銷售部經(jīng)理,請問,有誰需要這樣的設備?”孩子說:“我不要。”還有的孩子則用沉默的方式“謝絕”了。
其實,這樣的例子,我們每個教師都可以舉出更多。有了情境,就更容易讓孩子感覺到教師的要求。在游戲化的情境中,教師的語言會變得特別有趣,并且,中班的孩子們一定可以判斷出,那只是教師“騙騙”他們而已。
工作至今,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之后,我發(fā)現(xiàn),要想與孩子有效交流,先得學會怎樣跟孩子說話。教師機智靈活的語言,有時能將不利因素轉(zhuǎn)化為有利因素,展現(xiàn)教育的正面價值。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