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安靜地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故事。突然,一只小鳥飛了進采,撲棱著翅膀……教室里一下子喧鬧起未:有的孩子抱著頭,有的孩子發(fā)出尖叫聲,有的孩子從座位上一躍而起試圖去抓住小鳥……這時,教師該怎么?是繼續(xù)講故事,還是把小鳥趕出教室?或是讓孩子趁機好好地觀察一下小鳥…… 教育就隱藏在生活中的這些偶發(fā)事件中。預設的教學活動固然重要,但如果孩子們的興趣已經(jīng)轉移、不在教師的預設中了,教師不如順應孩子的興趣,開展相應的活動!臨場應變技巧讓教師在面對集體教學中的種種突發(fā)事件時,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相應的支持策略。臨場應變
情景再現(xiàn)
這段時間,玩陀螺成為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游戲。區(qū)域活動時間到了,他們三五成群地或圍坐、或跪趴在地板上,神情專注地觀察著誰的陀螺轉動得快,誰的陀螺轉的時間長,而對于集合的小鈴聲無動于衷。老師喊了老半天,他們才磨磨蹭蹭、依依不舍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到座位上,他們還在不停地交頭接耳。看得出來,他們意猶未盡、余興未了呢。接下來,如果按照既定計劃給孩子們上語言活動,孩子們會有興趣嗎?老師應該怎么辦呢?
如何把控臨場應變
雖然,老師對教學活動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孩子們的興趣似乎并不會跟著老師的預設而來,他們關注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還不如遵從孩子們的情緒狀態(tài),因勢利導就陀螺生成一個活動,讓他們玩高興并且玩出些花樣來。
于是,在接下來的活動時間里,老師組織孩子們進行了陀螺PK賽,讓陀螺飛速地轉動起來,看誰能轉得最久。孩子們的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大家都開始積極嘗試讓陀螺飛速轉動的方法。
強強大聲地歡呼:快看,快看!老師的陀螺轉得最快!”一旁的成成也自豪地表示:“老師的陀螺轉得時間最長,看,還沒停下來呢!”……孩子們你一言老師一語,氣氛非常熱烈。順應孩子們的興趣點,老師接著拋出問題:“為什么有的陀螺轉動的時間長,而有的陀螺轉動的時間短呢?”“你是用什么方法讓陀螺轉動得時間久呢?”
通過這兩個問題,老師進一步引導孩子思考和探索。最終,在這樣不斷地嘗試、思考、探索中,孩子們不僅找出了能讓陀螺轉動得持久的方法,還粗略地懂得了摩擦力的作用。
應對技巧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按原計劃組織幼兒進行活動時,卻發(fā)現(xiàn)幼兒正沉迷于某種他們喜愛、感興趣的活動,即原定計劃與幼兒的興趣發(fā)生沖突。這時,教師應該怎么辦呢?
(1)以“順應”的方式保持幼兒的興趣。
當教師的教學與幼兒的興趣發(fā)生沖突時,強行地將幼兒的思維拉到教師的思路上,教學效果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此時教師能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順應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生成與幼兒的興趣點有關的活動,用自己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工作激發(fā)每個幼兒的潛力,教學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2)以參與者的身份支持幼兒活動。
當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時,應以參與者的身份讓自己去適應幼兒。
上述活動中,老師通過扮演“裁判”這一角色參與幼兒的活動,并引導幼兒共同制定游戲規(guī)則,促使比賽順利、有序地進行,從而達到師幼互動的良好效果。因為幼兒更喜歡教師作為伙伴來參與他們的活動,因此當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平行介入的方式與幼兒共同活動時,既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活動氛圍,又讓孩子有了自主權,師生共享活動的快樂。所以,教師應在充分捕捉、剖析幼兒游戲的基礎上,給活動以快樂發(fā)展的支點,這個支點就是適時適度的支持、幫助與鼓勵。
教師應以“快樂”為根本,以不干擾幼兒自主活動為準則,以“伙伴”的身份參與游戲,使幼兒能排除困難朝著更快樂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要使自己真正成為孩子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3)關注尋常時刻,推動幼兒的興趣向深層次發(fā)展。
當幼兒對活動的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弱時,教師應適時挖掘活動的潛在內容,以便重新激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這樣的指導策略應該建立在教師及時觀察幼兒活動、了解幼兒需求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幼兒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需要,將幼兒想知道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地納入到活動中來,并有選擇地改變一些活動主題或適時地延伸、擴展出新的主題。
這種師生互動的過程,就好比教師和幼兒之間在傳遞一只球,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好比將一只球拋給了教師,教師根據(jù)幼兒的反應來改變環(huán)境,或增加材料,或提供經(jīng)驗,這就好比將球又拋給幼兒。通過球的不斷傳遞,活動得以深入,幼兒能力得以發(fā)展。
(4)要把幼兒的發(fā)展目標牢記于心。
幼兒的發(fā)展目標是重要的,教師應始終清哳地把它們牢記在自己的頭腦中。沒有目標,教師就無法判斷幼兒感興趣的事到底有沒有價值,是否可以將其作為學習內容納入到課程中。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