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棟生
友人老諸,名校名師,品行純正,術業(yè)精進,有口皆碑。接“實驗班”一月,某晚有學生約談,學生說:“我來南京一個月了,到現(xiàn)在為止,你們一個也沒打過我。”諸老師驚訝莫名:“老師怎么可以打學生?再說,哪有老師敢打學生?如果有老師打了學生,不到三天,從南京到北京,惡名傳遍。”學生說:“我初中常挨打,有回題目做錯,額頭被老師打破,血淌到臉上,老師不耐煩地抽張紙巾,讓我擦擦,繼續(xù)做題。”聽到這種令人厭惡的事,諸老師反問:“你怎么看這件事?”學生說:“其實,老師打我也是為我好。”
我們嘆息不已。教師打學生,在侮辱學生的同時,也侮辱了自己的職業(yè),侮辱了自己的人格自尊。一名教師不懂職業(yè)使命,缺乏智慧,只知用野蠻手段灌輸知識以對付考試,不僅談不上“職業(yè)精神”,也沒有起碼的職業(yè)道德。輕而言之,是混飯吃的,誤人子弟;重而言之,就是犯罪。觀察那些愛打學生的教師,教學水平一般都不太高,而且缺乏愛心。
目前,中小學校園種種“反教育”的現(xiàn)象,是功利主義教育的后果,學校和家庭都在灌輸“叢林意識”。為了子女能夠出人頭地,家長不惜一切代價,用反教育的手段。棍棒或許能打出鋼琴家,責罵或許能出歌唱家,嚴酷的懲罰有可能訓育出成功的商人,但你打不出一個“諾貝爾”。如果棍棒能打出諾貝爾獎,以當今之勢,只恐怕各地中小學每天都會有命案。有家長關照教師:只要能成才,老師您就當自己的孩子,打罵由您。許多人把這類言論當作“尊師重教”來宣傳,荒唐至極。
因為有應試的壓力,學生挨打受罰,他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逐漸喪失自尊,非但不感到人格被侮辱,反而感激老師栽培;他會認為,只要能考取大學,可以付出必要代價,包括人格自尊。服從教師,敬畏強權,這種“順從”是奴性培育的根基,這樣的人在“成功”之后,會怎樣看待社會,會怎樣對待他人呢?不敢想。在社會生活中,常能看到不尊重人的各種現(xiàn)象,那些粗野輕浮的行為也在展示自尊的缺失。你不得不去想,這個人在基礎教育階段,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是不是受過傷害。
多年前聽聞,有位醫(yī)學家招博士生面試時,會問是哪所中學畢業(yè)的——這在許多人看來是多此一舉: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了,甚至碩士學位也拿到了,何以要問蝌蚪時代住在哪兒?過了多年才想到,他的問題自有道理。志于行醫(yī)之人,教養(yǎng)極為重要,人格要健全。人格養(yǎng)成在青少年時代,青少年時代受過有尊嚴的教育,形成教養(yǎng),從事任何職業(yè)都能有較好的精神根基。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現(xiàn)今“名校”多成“應試名校”了。“名校”得名,本來標準不一,有的嚴酷,升學率高,有的風氣正,發(fā)展個性,這些在業(yè)內有不同認識。目前擇校成風,社會所選,當然是“考試名校”。其實即使擇校成功,也無法擇師,遇上一個“善于不動聲色壓迫學生”的老師,他往后遇上混飯吃的老師也會認為是救星。
在文明環(huán)境中長大,有自尊,也尊重他人,耳濡目染,成為習慣。今后,他無論做什么工作,至少知道要善待他人,他不會漠視人的尊嚴和人的情感。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也在展示自己的人性。學校教育要關注“人”“人性”和“人道精神”,一句話,要把學生當人。兒童聽故事,從“很久很久以前”,一直聽到“從此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美好情感及愿望,是在這個過程中孕育的。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