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出于職業(yè)的原因,我特別喜歡孩子。不論在哪里,只要見到孩子,我就是像見到多日不見的老朋友似的,總是笑吟吟地,主動上前打招呼,要與孩子說說話,聊聊天。
喜歡跟小孩子談話,表明我童心未泯,倍感欣慰;小孩子能接納我,能跟他們溝通,也表明我跟小孩子有共同的語言和情趣,還不算老。經(jīng)常跟小孩子談話,能洞察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密切與小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同時,在交談中,被孩子的天真爛漫感染,也會使人變得年輕。因此,我樂此不疲。
要是沒有家長的參與,小孩子跟我交談會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一問一答,你來我往,沒有年齡差異的障礙,談得很好,很融洽,很有意思,其樂無窮。
若是有家長在身旁,情況可能就大不一樣了:家長往往強行“插足”于我和孩子中間,常常無端地打斷我與孩子之間十分愉快的談話,破壞和諧融洽的談話氣氛,就像不受歡迎的“第三者”。
比如,在小區(qū)的院子遇到孩子,我蹲下身子,笑迷迷地問道:“小朋友,你好!告訴爺爺,你叫什么名字呀?”還沒等孩子開口,家長往往搶先代替孩子回答說:“他叫某某某。”我又問:“小朋友,你幾歲了?”孩子剛要開口說,家長又都多嘴多舌:“他四歲了。”就像是電視節(jié)目中的“搶答”,每每都是媽媽反應(yīng)靈敏,嘴快,搶占先機,使得孩子“欲言又止”。
我很不贊成有些家長的這種做法。
我真不明白:這些做父母的,難道你的孩子連自己的名字和年齡也不知道,非得要家長“代言”?實在搞不懂。
有時候,年輕的父母帶孩子到我家來玩兒,就像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蒞臨,我感到像是喜從天降,更是喜出望外,笑逐言開。趕緊熱情地迎進家里,拿出糖果、點心、巧克力等孩子喜歡吃的東西熱情招待,誠心誠意地、和顏悅色地對孩子說:“小朋友,你要吃什么呀?想吃什么,就自己拿,到爺爺家里來,不要客氣。”
還沒等孩子點頭答應(yīng)、伸出小手去拿,父母就連忙搶著替孩子說:“他什么也不吃,什么也不吃。謝謝,謝謝。”趕緊把孩子拉開,攏在自己懷里。
面對家長這種過分的客氣,有時弄得我很尷尬。孩子究竟想吃還是不想吃,孩子自己最清楚,家長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表達?家長似乎是孩子的“代言人”。
我真不明白,為什么有些做父母的,怎么不讓孩子自己說話?在大人身邊,孩子就連自主表達自己意愿的權(quán)利都沒有。
是怕孩子說錯話?孩子說了什么樣的錯話,大人們都是會原諒的,童言無忌嘛。
是怕孩子泄漏了家里的秘密?我是從未有過打聽人家隱私的嗜好。
是怕孩子說不好,給家長丟臉、現(xiàn)眼?我不得而知。
像家長這樣總是“搶嘴”,無意之中就等于給孩子的嘴上貼了“封條”,那他就總也學(xué)不會說話,總也不會和別人交談、溝通和交流。
孩子到家里來作客,主人拿出糖果招待,表示對孩子和大人的歡迎。家長不讓孩子吃,是嫌人家的糖果不好?“檔次”不高?還是嫌人家不衛(wèi)生?要不就是覺得主人是“虛情假意”?家長代孩子謝絕,難免使主人不快。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能有不“貪吃”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唐朝詩人盧肇的《嘲小兒》一詩中說:“貪生只愛眼前珍。不覺風(fēng)光度歲頻。昨日見來騎竹馬,今朝早是有年人”
宋朝王安石在《贈外孫》一詩中也有詩句說:“南山新長鳳凰雛,眉目分明畫不如,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
古人都知道小孩子貪吃是天性,是正常的現(xiàn)象。而且,還往往有這樣一個嗜好:就愛吃別人家的東西。同樣的食品,家里有,不愛吃,總覺得別人家的比自己家的好吃,這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孩子就是這樣,家長沒什么不好意思的。如果你是怕孩子吃別人家的東西沒完沒了,被人笑話,那你應(yīng)當(dāng)在家里進行教育和訓(xùn)練,培養(yǎng)孩子拒絕“誘惑”的能力。平時不注意教育,到人家里作客時,你代替孩子說“什么也不吃”,可孩子還是想吃。當(dāng)著家長的面,雖不敢冒然伸手去拿東西吃,可眼睛總是直勾勾地盯著人家的糖果,那可就更是“現(xiàn)眼”了。
要讓孩子自己說話,自主表達自己的意愿。孩子是獨立的人,不管是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意愿,有權(quán)自主表達自己意愿,這是法律賦予兒童的的權(quán)利。聯(lián)合國制定的《兒童權(quán)利公約》第十三條第一款明確規(guī)定:
“兒童應(yīng)有自由發(fā)表言論的權(quán)利;此項權(quán)利應(yīng)包括通過口頭、書面或印刷、藝術(shù)形成或兒童所選擇的任何其他媒介,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信心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論國界。”
孩子不需要“代言人”。
有的家長經(jīng)常抱怨孩子膽子小,憷見生人,在公開場合“怯場”,總是扭扭捏捏的,不敢、不會與人交往。其實,這不是天生的。凡是這種不善言談、交往的孩子,大約都是家長的“話”太多了,把孩子說話的機會都給無情地剝奪了。就像演戲一樣:你奪了孩子的“戲”了,孩子沒有“戲份”了。把孩子推到第一線,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與人交往,慢慢地就膽子大了,就不“怯場”了。
現(xiàn)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會交往”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能力。這種能力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小時侯,與家長形影不離,家長可以“代”他說話;可孩子總會要長大,離開家長、父母,要獨立生活,要自主與別人交往。你總不能永遠充當(dāng)孩子的“代言人”吧?
在孩子小時侯,家長就要利用與人接觸和作客的機會,把孩子推到與人交際的“第一線”,讓孩子自由地與人交談,進行溝通,以培養(yǎng)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自主精神和落落大方的交往儀態(tài)。開始,孩子可能膽子,不敢說,說不好;接觸人多了,膽子就大了;說得多了,就學(xué)會了交往。
我奉勸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充當(dāng)孩子的“代言人”,因為孩子并不需要。本文來源于趙忠心家庭教育。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